脊髓损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不少见,它给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所造成的损失巨大。本病的总发病率依据住院病例资料介于每年11.5~23.0/100万人口,60%的患者年龄为16~30岁,大约85%的患者是男性,15%是女性。病死率为4.4%~16.7%。
所有致伤病因中40%是交通意外事故所引起,25%是暴力引起,21%是坠落引起,10%与潜水有关,另外4%为工作及运动相关的损伤。
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受损水平是中低颈髓(图1),其次是胸腰交界处。受损节段的分布与损伤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年龄有关系(图2)。在婴儿及年幼儿童,由于其生物力学、骨与软组织的成分、脊椎关节面方向及头颅与躯干比例不对称等,其枕颈交界及颈胸交界处是最易受损的部分。而在老年人由于退行性改变及缺乏柔韧性,很容易使受伤邻近的脊髓受损。

图1 车祸引起的颈椎损伤
(1)颈椎过伸性损伤;(2)颈椎过屈性损伤

图2 坠跌引起脊髓损伤
(1)颈及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颈脊髓中央损伤时的坠跌姿势
按照与外界的沟通情况,脊髓损伤可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前者指有蛛网膜下腔与外界相通;后者则无。
按照着力点与损伤的关系,分为直接性与间接性。前者指外力直接作用于脊髓,损伤部位与外力作用部位一致;后者指外力作用使脊柱发生过伸、过屈及扭转等再影响到脊髓,损伤点一般在外力作用的远端。与脊髓血供有关的损伤也属于间接性损伤。
按照作用力的形式,分为:①外力作用于头顶或与脊柱纵轴平行的方向,引起脊柱过屈动作,各椎体相互挤压而致压缩性骨折,后纵韧带和棘上韧带可断裂,上一椎体向前移位,脊髓被压于上一椎板与下一椎体后缘之间而损伤(图3)。或使脊柱呈“折刀样”向前屈曲,导致椎体的压缩性骨折,碎骨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图4)。②外力作用方向使脊柱过伸,使增厚的黄韧带皱褶突入椎管,脊髓被挤于黄韧带与增生的椎体后缘之间(图5)。③外力作用与脊髓垂直,引起椎板骨折塌陷,关节突骨折,前后纵韧带撕裂。脊髓可因椎板的塌陷而致伤,亦可被压于上下两脱位的椎体之间而致伤。④外力牵拉脊髓,如臀位生产时的产伤,牵拉时易使脊髓受损。

图3 脊椎前脱位
脊髓被压于上一椎板与下一椎体后缘之间

图4 脊椎压缩性骨折
碎骨片及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引起脊髓压迫情况

图5 颈髓过伸性损伤
脊髓被压于向后突入椎管的黄韧带与增生的椎体后缘之间
按照损伤程度,一般可以分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区分这两种损伤的主要目的在于不完全性损伤有着更好的预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损伤评分:A:完全性损伤,无运动及感觉功能存留;B:不完全性损伤,感觉功能保存,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以下的运动功能保存,但其主要肌力小于3度;D: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以下的运动功能保存,其主要肌力大于或等于3度;E:正常,运动及感觉功能正常。
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脊髓损伤可分为以下类型。
1.脊髓震荡
组织学上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可见,是一种可逆性的生理功能紊乱。
2.脊髓挫伤
从脊髓的轻微挫伤到脊髓广泛的软化断裂都属之。病理变化随时间的迁移而发展。
3.椎管内出血
可引起脊髓压迫,出血可位于硬脊膜外、硬脊膜下或蛛网膜下腔。
4.脊髓血肿
为脊髓实质内的出血。与脊髓挫伤后所引起的中央出血性坏死是不同的。
上述各种损伤类型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发生,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
按脊髓损伤的程度,可分为:
1.脊髓震荡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变化,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结构完整。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2.脊髓挫伤
为各种机械因素造成的脊髓的实质性破坏。脊髓外形虽连续,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导纤维束的变性、中断,发生坏死退变。脊髓挫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者为不完全损伤,可不同程度恢复。重者为完全性损伤而不能恢复,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3.脊髓断裂
是脊髓连续性发生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两断端间常有间隙,神经元、胶质成分以及经过断裂区的轴突的缺损为永久性,不能修复。断端最终形成空腔,并为瘢痕组织所填充。预后极差。
4.脊髓血管损伤
脊髓血管的断裂可导致脊髓的广泛出血,红细胞还可自损伤的血管壁渗出。小血管可发生栓塞。损伤的血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可见血管再生现象。
1.非手术治疗
伤后6小时内是关键时期,24小时内为急性期,应尽早治疗。
(1)药物治疗
对受伤在8小时以内者,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手段。按每公斤体重30mg剂量一次给药,15分钟静脉注射完毕,休息45分钟,在以后23小时内以5.4mg/(kg·h)剂量持续静脉滴注。其作用机制为大剂量甲泼尼龙能阻止类脂化合物的过氧化反应和稳定细胞膜从而减轻外伤后神经细胞的变性,降低组织水肿,改善脊髓血流量,预防损伤后脊髓缺血进一步加重,促进新陈代谢和预防神经纤维变性。
(2)高压氧治疗
据动物实验,伤后2小时内进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好,这显然不适合于临床病例。根据实践经验,一般伤后4~6小时内应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高压氧用0.2MPa氧压,1.5小时/次,10次为1个疗程。
(3)其他
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等。
2.手术治疗
手术只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目前还无法使损伤的脊髓恢复功能。手术的途径和方式视骨折的类型和致压物的部位而定。
手术的指征是:①脊柱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②脊柱骨折复位不满意,或仍有脊柱不稳定因素存在者;③影像学显示有碎骨片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者;④截瘫平面不断上升,提示椎管内有活动性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