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the atlas
寰椎骨折各种各样,常伴发颈椎其他部位的骨折或韧带损伤。寰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2%,占颈椎骨折的2%~13%。Cooper在1822年首次报道了在尸解时发现的寰椎骨折。1920年Jefferson研究分析了以往文献报道过的42个病例以及他自己的4个病例,发现寰椎骨折可以是爆裂性的,在前后弓可以各有两个断点,整个寰椎断为四块,这种骨折以后被称为Jefferson骨折(图1)。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Jefferson骨折是很少见的,三处以下的寰椎骨折比较多见。如果前后弓均有骨折,导致两侧块分离,我们称其为寰椎爆裂骨折。寰椎骨折后椎管变宽,一般不会出现脊髓损伤。

图1 Jefferson骨折
(1)示意图;(2)薄层CT扫描
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速车祸,其他如高处坠落、重物打击及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损伤都可以造成寰椎骨折。各种损伤机制可以单独或合并发生,形成各种类型的骨折。这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作用于头颅的力的向量、受伤时头颈的位置、寰椎的几何形状以及伤者的体质。
寰椎骨折可以出现在前、后弓,也可以在寰椎侧块(图2)。当前后弓均断裂时侧块将发生分离,寰椎韧带在过度的张力作用下断裂。韧带可以在其实质部断裂,也可以在其附着处发生撕脱骨折。横韧带撕脱骨折的发生率占寰椎骨折的35%。不论横韧带断裂或是撕脱骨折都会丧失韧带的功能,使寰椎向前失稳。如果前弓的两端均断裂将会出现寰椎向后失稳。如果寰椎后弓的两端均断裂,对寰枢关节的稳定影响不大。

图2 寰椎骨折
标准的X线片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片和开口位片。正位X线上寰椎侧块的侧方移位、左右增宽可能提示寰椎骨折的存在。开口位片可观察齿突的形态及其与侧块的关系,与齿状突距离双侧常呈不对称状,大于3mm。薄层CT是诊断寰椎骨折最好的方法。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对骨性的表现能力远远优于普通的X线片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折位置、移位情况等寰枢椎骨性结构变化。有条件时,CT矢状位图像重建、三维重建则是更好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地重建骨折的形态。MRI检查可以观察寰椎横韧带断裂及脊髓损伤情况,了解脊髓受压的形态、位置、范围、程度及是否发生信号改变等。
寰椎骨折的治疗多根据其稳定性制订治疗方案,单纯的前弓或后弓骨折多被认为属于稳定的轻微骨折,通过颈托的短期固定(3个月)即可获得完全的临床愈合。当寰椎前弓或后弓完全粉碎时则需根据神经损害情况选择是否实施及时的手术治疗。单纯的Jefferson骨折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部分,主要依据横韧带的完整性和(或)寰椎前部环状结构是否断裂粉碎来判断。稳定的Jefferson骨折可经持续颅骨牵引,2周后再上头颈胸石膏或Halo支架固定10~12周,获得良好愈合。而不稳定的 Jefferson骨折大部分作者建议需行早期手术治疗。主要术式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和枕颈融合术等。寰枢融合术不能用于新鲜的寰椎骨折,必须等待后弓与两侧块牢固愈合后才可进行。单纯寰椎侧块骨折非常罕见,不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时可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得以临床愈合。若发生完全的侧块破坏造成寰枢椎不稳甚至出现脊髓损伤时则需手术治疗,多行枕颈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