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kle fracture

作者
汤超亮;陈文均
概述

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主要由引起距骨移位的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引起的少见。

踝关节是一个复杂的铰链样结构,其中骨和韧带起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作用。正常的功能主要依靠其精细结构的完整性。内侧结构(包括内踝及内侧副韧带)、外侧结构(外踝与外侧副韧带)以及下胫腓联合(包括下胫腓联合韧带、骨间膜和后踝)这三部分结构对踝关节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累及两处以上的踝关节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

足踝部骨折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踝关节的损伤多为旋转、平移及轴向的间接暴力引起。其中以跖骨、趾骨及跟骨为多见,三者相加达足部骨折的90%以上。距骨由踝穴向外脱位或半脱位,导致复杂的骨折。

分类和损伤机制

目前踝部骨折分类中较常用的是Lauge-Hansen分类法,他通过尸体研究后提出,此分类能提示踝关节损伤机制。该分类强调踝关节骨折受伤时足踝部的体位,暴力的方向以及骨折移位的病理形态。

1.旋后(内翻)内收损伤

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分成二度,Ⅰ度为外踝撕脱骨折,外侧韧带损伤;Ⅱ度为内踝骨折,骨折线倾向垂直。

2.旋后(内翻)外旋损伤

足呈跖屈内收内翻位,距骨外旋,胫骨内旋。分成四度,包括:Ⅰ度为下胫腓韧带损伤;Ⅱ度同时有腓骨下端螺旋形骨折;Ⅲ度为Ⅱ度加后踝撕脱骨折;Ⅳ度为Ⅲ度加内踝骨折或内侧副韧带断裂。

3.旋前(外翻)外旋损伤

足处于旋前背屈外翻位,而距骨外旋。分为四度:Ⅰ度内踝撕脱骨折;Ⅱ度三角韧带撕裂;Ⅲ度下胫腓韧带撕裂;Ⅳ度腓骨干螺旋骨折。

4.旋前(外翻)外展损伤

足处于旋前位,而距骨外展。分成三度,Ⅰ度内踝撕脱骨折,三角韧带撕裂;Ⅱ度同时有下胫腓韧带撕裂;Ⅲ度为Ⅱ度伴有腓骨干横行或蝶形骨折。

5.旋前(外翻)背屈损伤

足外翻位同时踝关节背屈伤力所致。分成四度,Ⅰ度为胫骨前或后唇骨折;Ⅱ度为Ⅰ度内踝骨折;Ⅲ度为Ⅱ度伴有腓骨骨折;Ⅳ度为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另外还有Danis-Weber分类,强调是否同时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根据外踝骨折的位置高低分型。

Ⅰ型:外踝骨折低于胫距关节水平,相当于Lauge-Hansen分类的旋后内收型。

Ⅱ型:外踝骨折位于胫距关节水平,相当于Lauge-Hansen分类的旋后外旋型和旋前外展型。

Ⅲ型:外踝骨折高于胫距关节水平,相当于Lauge-Hansen分类的旋前外旋型。

解剖学

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正常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60°~70°,其中背伸活动约为20°,跖屈活动为40°~50°。正常步态时踝关节背伸10°左右,跖屈15°~20°左右,约30°活动范围。使踝关节跖屈的肌肉主要是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其次是胫后肌、屈𧿹长肌和腓骨长肌。踝关节背伸肌有胫前肌、伸趾长肌、伸𧿹长肌和第三腓骨肌,它们所做的功只相当于跖屈肌的1/5~1/4。

维持踝关节稳定的结构通常分为三个结构复合体,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内侧结构复合体和外侧结构复合体。

足弓按形态分为纵弓和横弓,纵弓又分为内、外纵弓,其中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个楔骨和第1~3跖骨组成,足舟骨位于最高点,为关键足骨,此弓的曲度较大,弹性较强,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又称弹性足弓,为足弓的主要运动部分,并能传递负荷;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组成,骰骨位于弓的顶点,是关键足骨,整个外侧纵弓常接触地面,参与维持直立姿势,又称支撑足弓;横弓由各跖骨的基底部和前部的跗骨构成。足纵弓和横弓使足呈半穹隆形,保护足底的神经、血管免受压迫。

足骨、韧带和肌肉构成了足弓的三要素,只有在下肢力线正常,骨骼、肌肉和韧带保持均衡时,足弓才有弹性,任何一要素改变,都会引起足部的病变。距骨支撑身体并将上方的负荷分配给足底,它与胫、腓、跟和足舟舟形成五个关节面,占骨面积的75%,骨表面大多为关节软骨覆盖,无肌肉附着,血供较差,不易愈合,缺血性坏死较多见。人在站立时,以跟骨结节,第1、5跖骨头为支点,负荷体重。

临床表现与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踝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形态,促进功能恢复,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考虑治疗的选择时,习惯上首先判断踝关节骨折为稳定骨折或不稳定骨折。对于无移位的或稳定的踝关节骨折;不需要反复整复可达到并维持解剖复位的有移位的骨折;全身或局部条件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采用石膏托或夹板外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1~2周待肿胀消退后更换为管型石膏。石膏外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受伤早期抬高患肢,局部间歇性冰敷减轻水肿。

一般认为手术指征是:①闭合复位后距骨及外踝向外移位超过2mm;②闭合复位后距骨和内踝间隙超过3~4mm;③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超过1/4,闭合复位后关节面不平,距骨仍有后脱位倾向者;④陈旧性踝部骨折伴有疼痛及踝关节不稳者;⑤踝关节骨折后有创伤性关节炎影响行走者可做踝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骨折一般首先复位固定外踝,外踝解剖复位后内踝与后踝往往通过韧带连接自动复位。根据外踝骨折线的位置,骨折块的大小及粉碎程度选择拉力螺钉、张力带钢丝固定或接骨板固定。内踝及后踝可以通过拉力螺钉固定。内侧踝穴复位困难时,可做内踝前方弧形切口探查内侧踝穴有无软骨块或软组织嵌顿。对于旋后内收型骨折,内踝骨折块较大,往往需要接骨板固定。术后行应力实验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如果间隙大于3~4mm就需要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老年绝经后女性往往伴有骨质疏松,骨折块较为粉碎,术前需仔细研读X线及CT影像,可以采用锁定接骨板固定。

康复评定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康复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康复方法

1.Ⅰ期(1~3周)

(1)控制水肿:包括患肢抬高、冰敷、电刺激治疗。

(2)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包括髋、膝、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屈伸练习。

(3)肌力训练:术侧髋、膝关节周围肌群的主动或和缓的阻力运动。各平面各方向的直腿抬高训练,俯卧位后伸、侧卧位外展、仰卧位前屈、内收或外展。每组20次,持续2~4组,中间休息1分钟,每天2~3次。膝关节开链模式下的屈伸练习,每次5~20 分钟,每天1~2次。

(4)在辅助工具保护下无负重的步态练习。

2.Ⅱ期(4~6周)

(1)术后4周,可取下石膏进行足踝关节活动度练习,其余时间仍需石膏固定。关节活动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和旋转。根据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逐渐加大踝关节活动。

(2)运动训练前可使用具有热效应的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

(3)除髋、膝周围肌群的渐进性抗阻练习之外,可以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亚极量等长肌力训练。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

(4)关节活动训练后关节如出现红肿发热,即刻冰敷,15~20分钟1次,可重复2~3次直到皮温恢复。

3.Ⅲ期(7~9周)

(1)踝关节渐进性可耐受负重。

(2)踝关节主动或抗阻活动度练习,每组30次,中间停30秒,连续2~4组,每日2~3次。

(3)肌力训练:下肢肌力训练,髋关节开链模式下抗阻训练,保护下的小角度压球下蹲。踝周围肌群,外翻肌、内翻肌、背伸肌和跖屈肌等长练习和渐进性抗阻练习。

足内在肌:足趾毛巾抓握、足趾拈石头等练习。

(4)肌力耐力训练:治疗阶梯训练,踏步机训练。

(5)柔韧性维持训练:坚持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牵伸,在治疗师手法帮助下的足部软组织和筋膜的放松。

(6)双侧本体感觉训练:振动平板、本体感觉平板,平衡系统上主动维持平衡训练。

4.Ⅳ期(10~12周)

(1)增加以上各项活动的运动量、阻力和强度。

(2)逐渐恢复各项日常生活和文体活动。

(二)手术后康复治疗

1.Ⅰ期(1~2周)

(1)控制水肿:患肢抬高、冰敷、电刺激治疗。

(2)关节活动度练习:术后1~3天,开始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髋、膝、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的屈伸练习,每次5分钟,每天4~5次。

(3)肌力训练:术后1~3天,可以开始各平面各方向的直腿抬高训练,俯卧位后伸、侧卧位外展、仰卧位前屈、内收或外展。每组20次,持续2~4组,中间休息1分钟,每天2~3次。膝关节开链模式下的屈伸练习,每次15~20 分钟,每天2~3次。

(4)在辅助工具保护下无负重的步态练习。

2.Ⅱ期(3~4周)

(1)内固定稳定者,去除石膏。

(2)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和旋转。根据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逐渐加大踝关节活动。

(3)关节活动训练后关节出现红肿发热,即刻冰敷,15~20分钟1次,可重复2~3次直到皮温恢复。

3.Ⅲ期(5~8周)

(1)踝关节全范围活动度练习。

(2)踝关节渐进性可耐受负重练习。

(3)肌力训练:下肢肌力训练,髋关节开链模式下抗阻训练,保护下的小角度压球下蹲;踝周围肌群:外翻肌、内翻肌、背伸肌和跖屈肌等长练习和渐进性抗阻练习;足内在肌:毛巾抓握、拈石头等练习。

(4)柔韧性维持训练:坚持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牵伸,在治疗师手法帮助下的足部软组织和筋膜的放松。

(5)双侧本体感觉训练:振动平板、本体感觉平板,平衡系统上主动维持平衡训练。

(6)冰敷。

4.Ⅳ期(9~12周)

(1)踝关节和下肢肌力练习。

(2)半蹲练习:保护下完全下蹲,充分恢复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和跟腱柔韧度,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

(3)提踵练习和上下台阶练习。

(4)本体感觉训练:在本体感觉平板、振动平板、泡沫滚筒上单足站立;在外加干扰或其他模式的动态稳定性练习/多任务练习,抛球练习。

(5)肌耐力训练:治疗阶梯训练,踏步机训练。

5.Ⅴ期(12周以后)

(1)肌力训练:

增加运动量、阻力和强度。

(2)耐力训练:

跳绳双足跳,交替跳,然后单足跳。

(3)本体感觉训练:

平面上单足站(由稳定到最不稳定);加入外界干扰或其他的动态稳定性练习/多任务练习,抛球、接球、走、慢跑,在速度和干扰强度变化下进行。

(4)功能性活动恢复训练:

单双足跳跃、连续跳、定点跳。

(三)矫形器

足底垫板或用踝足矫形器可以预防足下垂、内旋、外翻。对已发生踝关节挛缩者可使用系列塑形矫形器,此时阻力极大,可逐次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后达到完全矫正挛缩。对于严重的挛缩可行跟腱延长手术治疗。

(四)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应予特别重视,应在患者出院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足的伸屈和内外翻锻炼,有利于足部消肿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肌肉骨骼康复学(第3版),第3版,978-7-117-26216-3
上一篇: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下一篇:脊柱骨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