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尺桡骨骨干骨折
尺桡骨骨干骨折
作者
黄煌渊
发病率

为前臂骨骨干骨折中最常见者,多发生于青少年。

发病机制

单纯尺骨骨干骨折多系直接暴力打击所致,而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都可能造成单纯桡骨干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只是暴力的性质和强度不同,所造成的骨折会具有不同的特点(图1)。直接打击或碰撞前臂,所引起的尺桡骨双骨折多为横行、蝶形或粉碎性,骨折线常处于同一水平。间接暴力,如跌倒时手部撑地所产生的应力,经腕骨传导至桡骨造成骨折,同时也经骨间膜纤维方向传导至尺骨,造成比桡骨骨折平面低的尺骨骨折。骨折线常为斜行,短缩重叠移位重,骨间膜损伤重。新鲜尸体的静力学实验表明,受力时腕背伸角度<40°,才能产生尺桡骨骨干骨折;>40°将引起桡骨远端骨折。骨间膜紧张时可以将应力由桡骨传导至尺骨,其承受的传导应力约相当于腕部所受承载力的16%。机器绞轧、重物碾压多造成开放性损伤;尺桡骨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常合并腕、肘及肱骨损伤,皮肤碾挫、撕脱,甚至肌肉、肌腱、神经、血管损伤,骨间膜损伤严重。

图1 尺桡骨双骨折的创伤机制与骨折特点的关系示意图

病理学

单纯桡骨或尺骨骨干骨折的骨折线为横行、蝶形、短斜行或粉碎性,可有侧方移位或成角,但由于另一根完整骨干的支撑,骨折不会出现重叠和短缩。不过,桡骨干骨折多有旋转畸形,其方向和程度与骨折的平面有关(图2)。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远者,骨折近段受旋前圆肌和旋后肌、肱二头肌共同作用,基本处于旋转中立位,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作用而处于旋前位。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近侧者,骨折近段受旋后肌、肱二头肌作用处于旋后位,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旋前圆肌共同作用而处于旋前位。

图2 桡骨不同平面骨折时的旋转畸形

骨折分类

尺桡骨双骨折通常采用多元界定进行分类。按有否与外界交通的伤口,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按骨折位置分为近段、中段和远段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骨折的分型与治疗的选择及其预后有关,例如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比闭合者复杂而预后较差;粉碎性骨折和多段骨折处理困难,预后也差;尺桡骨近段骨折闭合复位的成功机会极少。

临床表现与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合于移位不明显、比较稳定的骨折的治疗。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选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注意通过分骨保持骨间膜的张力以稳定复位的骨折,同时预防压疮。维持外固定直到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一般时间为6~8周。制动期间,鼓励主动活动手指、练习握拳以及肩关节活动。去除外固定后,再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桡骨近1/3的骨折或其他不稳定骨折,如斜行、楔形、粉碎性或多段骨折闭合复位困难,不应强求。因为反复多次整复只会加重创伤,导致严重肿胀,甚至出现水疱。既未达到整复目的,又失去了早期手术的机会。其实,旋转活动是前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尺桡骨双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的质量与前臂旋转功能息息相关,因此临床上常将尺桡骨双骨折作为关节内骨折来对待,主张手术治疗,做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

钢板螺钉固定,是前臂双骨折最多选用的方法,术后不用外固定,可早期进行康复活动,以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为减少钢板下骨皮质坏死,多采用有限接触的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手术中尽量减少对骨膜的剥离,保护骨折的生物学环境。选用的钢板要有足够的长度,一般不少于骨骼直径的5倍。有人比较过钢板长度超过桡、尺骨中段直径5倍及不足5倍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其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5.8%和37%,不愈合率分别为2.9%和21.0%。

对于粉碎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具有其优势:钢板不必紧贴骨骼,不需要严格塑形,容易恢复和保持桡骨的旋转弓;不需要剥离骨膜,可以间接复位,进行桥式钢板固定,有利于保护骨折的血供;具有良好的角稳定性,能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稳定的固定,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临床上使用的还有一些点状接触,甚至非接触性钢板,减少骨膜损伤、缩小钢板与骨皮质的接触面,避免钢板下骨坏死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理论上,桡骨骨折不宜用髓内钉固定,理由是桡骨有旋转弓,髓内固定可能使旋转弓消失,还会引起尺骨骨折端分离,造成不良后果。不过,文献上有人报道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折取得良好效果,但尚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

来源
实用外科学(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册),第8版,978-7-117-30167-1
上一篇:桡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下一篇:桡骨远端骨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