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yositis ossificans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是一种良性、自限性、骨化性软组织肿块。WHO定义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病变多发生在四肢骨的表面或远离骨膜的软组织内。其病因不清,外伤是其主要诱因。
MRI可以很好地反映骨化性肌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一般在外伤或出现症状2~3周内,外伤后的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可导致出血或肌纤维的撕裂而形成的肿块样改变;病变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T1WI中等、T2WI高信号,病灶内的出血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信号为不均匀中高信号;病灶内还可以出现液-液平面。周围软组织肿胀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低、T2WI高信号;因钙化、骨化不明显,T2WI显示弥漫性大范围高信号水肿区,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灶及周围的水肿呈显著强化,此时如果忽略外伤史,易误诊为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病灶邻近骨骼出现骨膜反应,容易与恶性骨肿瘤混淆。一些不明原因的骨化性肌炎往往会被怀疑为恶性肿瘤,尤其早期阶段由于骨化性肌炎与骨和软组织肿瘤中临床和影像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有可能造成误诊。
病变中期,一般指在外伤或出现症状3~8周内。病灶水肿减轻、出现钙化,病灶内的充血减轻和水分减少,其T1WI和T2WI信号都比早期减低。病灶边缘的钙化在MRI上表现为边缘低信号环,纤维化和出血后的含铁血黄素沉着也表现为低信号环;部分中期患者软组织内可见环形强化,为肉芽组织形成所致。
后期,由于水肿和/或血肿的进一步吸收、病灶的纤维化、骨化和钙化,病灶进一步缩小,周围组织的水肿消失使病灶的边界清晰。由于骨化后的脂肪化改变,使T1WI与T2Wl上均呈高信号改变,病灶的形态也可变为长圆形和梭形。但是,由于MRI对于早期的钙化或骨化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故诊断需要结合X线和CT检查。在T2WI上为高信号的病变,周围有低信号环,而且这个低信号环在病变的成熟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清楚,X线、CT上可见典型的具有特征性的环状骨化“蛋壳”征象,这是骨化性肌炎的典型表现,尤其在动态观察中的改变,是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病变的诊断很有帮助(图1)。

图1 左侧髂窝骨化性肌炎
患者男性,28岁。A、C.左侧髂窝团块影在T1WI呈等、稍低信号;B、D.在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等、高信号,周围软组织水肿、受压;E、F.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G. CT冠状面骨窗示左髂窝团块状高密度影。
骨化性肌炎属良性病变,有自限性,有的病例未经治疗病灶自行消失或完全骨化,因为早期不宜手术,活检也可增加创伤,不利于肿物成熟。1~2年后肿物致密骨化可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