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未明,病因学十分复杂,存在广泛争议:可能是多种病因同时起作用,其中一种或几种起关键作用;或者是许多不同疾病,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临床表现;甚至这些疾病已经治愈,而它所造成的损害与病理改变仍然持续独立起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等的共同作用。近年有学者认为间质性膀胱炎导致的症状常与此型综合征夹杂,应予注意。
直肠指诊可了解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及压痛及其范围与程度,盆底肌肉的紧张度、盆壁有无压痛,按摩前列腺获得EPS。直肠指诊前,建议留取尿液进行常规分析或选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健康教育、心理和行为辅导有积极作用。患者应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久坐,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热水坐浴有助于缓解疼痛症状,但须注意其可能影响精子质量,对于有生育需求的男性应用需谨慎。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α-受体阻滞剂和非甾体抗炎药,而其他药物对缓解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介绍几种治疗方法,如下:
1.抗菌药物
最常用的一线药物,但只有约5%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在ⅢA型,抗菌药物治疗大多为经验性治疗,理论基础是推测某些常规培养阴性的病原体导致了该型炎症的发生,故先口服喹诺酮等抗菌药物2~4周,然后根据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抗菌药物治疗。只在患者的临床症状确有减轻时,才继续应用抗菌药物。推荐的总疗程为4~6周。部分此型患者可能存在沙眼衣原体、溶脲脲原体或人型支原体等细胞内病原体感染,可以口服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治疗。而在ⅢB型,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2.α-受体阻滞剂
能松弛前列腺和膀胱等部位的平滑肌而改善下尿路症状和疼痛,故成为治疗Ⅱ型/Ⅲ型前列腺炎的基本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α-受体阻滞剂。须注意该类药物导致的眩晕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α-受体阻滞剂的疗程至少应在12周以上。α-受体阻滞剂可与抗菌药物合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合用疗程应在6周以上。
3.非甾体抗炎药
其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不适。迄今只有数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此类药物的疗效。临床对照研究证实塞来昔布对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等症状有效,但要注意该药物的胃肠道刺激等多方面的副作用,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4.植物制剂
植物制剂主要指花粉类制剂与植物提取物,其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如非特异性抗炎、抗水肿、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与尿道平滑肌松弛等作用。常用的植物制剂有沙芭特、沙巴棕及其浸膏等,不良反应较小。
5.M-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表现如尿急、尿频和夜尿但无尿路梗阻的前列腺炎患者,可以使用索利那新、托特罗定治疗。
6.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这些药物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情绪障碍症状,还可明显改善身体的不适与疼痛。合并抑郁、焦虑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根据病情,在治疗前列腺炎的同时,可选择使用。可选择的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苯二氮䓬类药物等。
7.别嘌醇
小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别嘌醇对ⅢA型前列腺炎有一定的疗效。
8.中医中药治疗
采取辨证论治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排尿通淋等方法。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汤剂或中成药或予以针灸治疗等。
9.前列腺按摩
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研究显示适当的前列腺按摩可促进前列腺腺管排空并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进而缓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适用于Ⅲ型前列腺炎的辅助疗法。一疗程为4~6周,每周2~3次。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显著缩短病程,但Ⅰ型前列腺炎患者禁用。
10.生物反馈治疗
可使盆底肌疲劳性松弛,并使之趋于协调,同时松弛外括约肌,从而缓解慢性前列腺炎的会阴部不适及排尿症状。生物反馈治疗要求患者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主动参与治疗。该疗法无创伤性,为可选择性治疗方法。
11.物理治疗
主要利用多种物理手段所产生的热力作用,增加前列腺组织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消炎和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盆底肌肉痉挛等。有经尿道、经直肠及会阴途径应用微波、射频、激光、体外震波等物理手段的报道。短期内虽有一定的缓解症状作用,但尚缺乏长期的随访资料。对于未婚及未生育者不推荐。
12.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由于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以勃起硬度减弱、早泄等为多见),可联合运用PDE5抑制剂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加其他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治疗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