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aneurysm)是动脉壁病变或损伤所造成局限性动脉节段的持久扩大,以搏动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肢体主干动脉和腹主动脉及颈动脉,分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三类。真性动脉瘤瘤壁为动脉全层所构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则为动脉周围结缔组织所构成,夹层动脉瘤瘤壁为双腔状。
动脉瘤的病因有两类:①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如Mar Fan综合征。②后天性动脉病变或损伤,如动脉硬化、损伤、感染(细菌性或梅毒性)以及非感染性动脉炎(如多发性大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等。
正常动脉壁的结构:弹力蛋白和胶原蛋白是动脉壁最重要的结构部分,它们与平滑肌细胞一起共同构成动脉的中膜。弹力蛋白是压力负荷的主要承担者,胶原蛋白则作为储备,充当起牢固而且几乎不扩张的安全网络。
病理改变分为三类:①真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管壁增厚,使滋养血管受压,造成营养障碍,内膜和中层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化。内膜有脂类沉积而出现硬化斑块,中层硬化失去弹性,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肌纤维和弹力组织变薄、断裂,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甚至有钙盐沉积。由于血流压力的继续冲击,动脉壁变薄部分逐渐扩张而形成动脉瘤,多呈梭形,好发于主动脉,包括主动脉弓和胸腹主动脉。②假性动脉瘤。起因于创伤,大多是锐利器物刺破动脉壁,出血在软组织内,形成搏动性血肿,周围被纤维组织包围而形成瘤壁,多呈囊性,常发生于股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③夹层动脉瘤。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或退行性变,当内膜受损,及在高压血流冲击下,造成中层逐渐分离形成积血、扩张,动脉腔变为真腔和假腔的双腔状(图1)。动脉瘤可以继发下列病理变化:动脉瘤破裂,造成严重出血;瘤腔内血栓形成,脱落造成远端动脉栓塞;继发感染,有炎性病理改变,更易促成动脉瘤破裂。

图1 动脉瘤分类
1.真性动脉瘤2.假性动脉瘤3.夹层动脉瘤
大多数动脉瘤逐渐增大后,可压迫邻近组织和器官,引起动脉栓塞,可能继发感染,甚至发生破裂,因此必须早期施行手术。手术方法有:①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这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切除动脉瘤后如吻合两端血管没有张力,可施行对端吻合,如长度不够,缺损可用人造血管或自体静脉。②动脉瘤切除和近、远端结扎术。适用于较小动脉的动脉瘤,如桡动脉瘤、胫前动脉瘤等。③囊状动脉瘤切线切除及动脉修补术。适用于囊状动脉瘤,将膨出的动脉瘤切除后,常有足够的动脉壁进行修补,恢复血流通畅。④动脉瘤包裹术。对不能耐受动脉瘤切除或动脉瘤无法切除者,可用人工补片(如涤纶、PTFE)或自体阔筋膜包裹于瘤体外,防止动脉瘤扩大或破裂。⑤动脉瘤两端动脉结扎、自体静脉解剖外位旁路移植和瘤腔引流术。适用于感染性动脉瘤。⑥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针对原发性心脏疾病,指导病人及家属纠正和避免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指导病人避免剧烈活动及跌倒,防止吻合口破裂。腹主动脉瘤出院后三个月内,起卧不要用力牵拉、扭曲,六个月内不要做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术后每六个月复查一次,随访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