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errucous carcinoma
中文别名 :Buschke-Löwenstein瘤;巨大尖锐湿疣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1948年由Ackeman首先报告本病,为高角质化鳞状细胞癌,本病的诊断需靠此瘤的临床、镜下形态以及生物学行为判断。肿瘤生长缓慢,最初呈外生性疣状和蕈样肿瘤,最后侵入深部组织,如有转移,也发生得晚,而且为局部性。由于本病呈高度组织学分化,所以长期不被认为是癌。有3种主要类型,均发生于浸渍区。
疣状癌绝大多数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引起的增生性损害,通过原位杂交已发现HPV-1、HPV-2、HPV-11、HPV-16、HPV-18亚型。另一可能的病因是瘢痕和慢性炎症。
1.口腔黏膜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 of oral mucosa)
又称口腔菜花状乳头瘤病(oral florid papillomatosis)。1948年由Ackerman首先报告,本病罕见,仅占口腔恶性肿瘤之4%~9%。其发生与烟草(特别是咀嚼)、槟榔,口腔卫生不良和不适当的镶牙有关。好发生于男性老人,临床表现呈白色菜花样损害,齿龈亦可受累。亦可侵入颊部和(或)颌骨。
2.生殖器肛门区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 of the genitoanal region)
又称巨大尖锐湿疣(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1925年由Buschke和Loewenstein首先报告,大多数病例由HPV6或11所引起,本病占阴茎恶性肿瘤之5%~25%。临床上呈菜花样乳头瘤样增生,最常见于男性龟头和未环切的包皮处,最后侵入尿道。也见于女阴及肛门区,损害可形成溃疡及瘘管。常散发臭味。
3.足跖部疣状癌(plantar verrucous carcinoma)
又称穿掘性上皮瘤(epithelioma cuniculatum)。病因不明,在已报告的13例足跖部癌的浅表上皮中,电镜下5例找到病毒样颗粒。增生的细胞核抗原研究,亦提示其细胞类似巨大疣或尖锐湿疣。大多数临床医师认为此肿瘤为高角质化的鳞状细胞癌。小剂量放射治疗慢性感染或炎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本病最初很像难治的跖疣,为隆起性团块,倾向于向深部穿透性生长,形成很多深隐窝,充以角质物和脓液。隐窝类似兔穴,故称为穿掘性上皮瘤。肿瘤最终可穿透跖筋膜,甚至可破坏骨和侵犯足背皮肤。
大而深的活检为诊断本病所必需的,其浅表部分一般与疣相似,表现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良好,呈嗜酸性淡染、胞核小。瘤呈宽索状侵袭,中央常有充以角蛋白的囊肿,大而呈珠状,向下增生压迫胶原束并将其挤向一侧。甚至在肿瘤的深部亦无核的不典型性,个别细胞角化和角珠。不过有些病例特别是口腔,偶尔也在生殖器肛门区和跖面处的疣状癌,最终也可表现核的非典型性和表皮失去极性而发展成真正的鳞状细胞癌。在罕见的情况下,口腔、生殖器和足跖部疣状癌,可见局部淋巴结转移。
外生性疣状癌可选用冷冻、激光、手术等疗法,内生性疣状癌手术广泛切除是首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