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肿瘤少见,按照病理性质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有乳头状瘤、息肉、血管瘤和尿道肉阜等。恶性肿瘤包括尿道癌、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等。其中尿道癌可以进一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尿道癌多由膀胱癌或输尿管癌等尿路上皮癌继发而来,较多见于全膀胱切除术后尿道复发。原发性尿道癌罕见,仅占所有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不到1%。原发性尿道癌男女均可发生,由于男性尿道与女性尿道解剖上的差异,以及肿瘤发生、治疗上的不同,本篇仅分别阐述男性及女性原发性尿道癌的诊治。
原发性尿道癌罕见,仅占所有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不到1%。根据美国SEER数据库1973—2002年的统计资料,原发性尿道癌的年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3/100万和1.5/10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并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相应升高。男性尿道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尿道狭窄、性传播疾病(包括HPV感染)、慢性尿道炎、尿道损伤等。女性尿道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刺激,尿道炎症,尿道憩室和分娩等。
正常男性尿道舟状窝部覆盖鳞状上皮,阴茎部和球部尿道覆盖柱状上皮,后尿道则覆盖移行上皮。约60%的男性尿道癌位于球、膜部尿道,33%位于阴茎部尿道,7%位于前列腺部尿道。在女性,近50%的尿道癌累及远端尿道,约40%的尿道癌累及全尿道,仅有不到10%的患者仅有近端尿道累及。在男性,尿道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尿路上皮癌(78%),其次为鳞状细胞癌(12%),腺癌仅占5%左右。在女性,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也尿路上皮癌(45%),其次为腺癌(29%),鳞癌约占19%。
尿道癌的TNM分期(第七版)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is:原位癌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a:非浸润性乳头状、息肉状或疣状癌
T1:肿瘤侵及上皮下结缔组织
T2:肿瘤侵犯以下任一器官或组织:尿道海绵体,前列腺,尿道周围肌肉
T3:肿瘤侵犯任何以下任一器官或组织:阴茎海绵体,前列腺包膜以外,阴道前壁,膀胱颈
T4:肿瘤侵犯其他相邻器官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2cm
N2: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2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1.男性尿道癌
按照肿瘤部位及浸润深度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1)远端阴茎部尿道癌
浅表的Ta期肿瘤,可以行经尿道的肿瘤电切术或激光烧灼术。侵入尿道海绵体及扩展至尿道海绵体外组织的肿瘤,宜距离肿瘤1~2cm处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若不能获得满意的无瘤切缘,则应施行阴茎全切及会阴部尿道造口术。切除原发肿瘤后,若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不缩小,活检证实癌转移者,应行双侧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未行淋巴结清除术者应密切随访,尚没有证据表明要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2)球、膜部尿道癌
浅表肿瘤可经尿道行电切或激光烧灼术,但电切肿瘤往往不完全,且电切括约肌附近的肿瘤易发生尿失禁。少部分病灶局限的球膜部尿道癌,可行受累尿道切除吻合术。大多球膜部尿道癌,以施行膀胱前列腺及全阴茎切除术较为合理,且应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活检证实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亦应予以清除。
(3)前列腺部尿道癌
原发于前列腺部尿道癌少见,Ta和Tis期的浅表性肿瘤,可经尿道行广泛电切或激光烧灼术,术后给予卡介苗灌注治疗,但应注意电切括约肌附近的肿瘤易发生尿失禁。对于卡介苗灌注无效或有前列腺间质或导管侵犯的尿道癌患者,以施行膀胱前列腺及全尿道切除术较为合理,同时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活检证实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亦应予以清除。
2.女性尿道癌
(1)手术治疗
是治疗女性尿道癌的主要方法,尿道部分切除术适用于T2期之前的前尿道癌,术后可能尿失禁。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仅限于已证明有淋巴结转移者。近段尿道癌和/或全尿道癌发现时常较晚,需行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尿道、膀胱、阴道前壁、子宫和卵巢,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除和尿流改道。
(2)化学治疗
对于局部晚期的尿道癌患者,最近有报道含铂类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可以提高生存率,但多是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
(3)放射治疗
有外照射和组织内照射,前尿道低分期小肿瘤放疗满意,较大的、分期晚的近段尿道癌放疗效果不佳。术前同期新辅助放化疗在治疗局部晚期的尿道鳞癌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尚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放射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肠梗阻、肠瘘、尿道狭窄、局部坏死、外阴脓肿、放射性盆腔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