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ngiomyolipoma
中文别名 :肾错构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又被称为错构瘤(hamartoma),肿瘤组织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组成,约占肾肿瘤的2%~3%。本病多见于成人,40岁以后占多数,女性常见,小儿罕见。国外报道有40%~50%的病例伴有结节性硬化症,但国内统计绝大多数并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症。由于肿瘤血管成分丰富,管壁没有弹性组织,因此易发生肿瘤内出血或肿瘤破裂出血,而出现腹痛、腰腹部肿块等表现。若肿瘤破溃后进入腹腔,可有急腹症的表现,甚至出现休克。
大体标本观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但无明显包膜,根据成分含量不同,肿瘤呈黄色或红褐色。含三种成分者大体标本观似肾透明细胞癌,而以平滑肌成分为主者似平滑肌瘤。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可巨大,但无浸润。病灶可多发,偶尔可长入静脉系统,如肾静脉或腔静脉。血管浸润和多灶性病变时常被误认为恶性和转移。
多数肿瘤由数量不等的成熟脂肪组织、厚壁的不规则血管和平滑肌构成。平滑肌细胞多为梭形细胞,也可呈圆形上皮样细胞,有时核呈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和多核细胞,此时可能提示恶性。部分肿瘤位于肾包膜下,几乎由平滑肌构成,似平滑肌瘤。脂肪成分主要是成熟的脂肪组织,但也可有脂肪母细胞,若以脂肪细胞分化为主,则肿瘤似脂肪肉瘤。肿瘤中的血管主要为厚壁血管,缺乏正常动脉的弹力层,当肿瘤以血管为主时,似血管畸形,显著囊变非常罕见。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常常伴有黑色素细胞(HMB45、HMB40、CD63、Tyrosinase,Mart/Melan A和Microphthalmia转录因子)和平滑肌(SMA、MSA和Calponin)标记的表达,也可有CD68、NSE、S-100、ER和PR的表达,但无上皮标记物的表达。肌样细胞和含脂质的细胞共同表达黑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的标记,更支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一)普通X线
1.平片对病变显示不够清晰,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价值不大。较大肿瘤凸向肾外,可见肾影局限性增大,肿块影突出呈分叶状。如肿瘤破裂致肾周、肾旁间隙出血,可见患侧腰大肌影模糊、消失。
2.静脉尿路造影主要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但边缘整齐,肾盂肾盏无侵蚀征象,有时与肾实质其他肿块难以鉴别(图1)。如肿瘤小或肿瘤呈外生性生长,则肾盂肾盏正常,造影可无阳性发现。

图1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静脉尿路造影仅见左肾上盏的一个小盏受压,杯口变平(▲)
(二)超声
B超检查示肿瘤内部回声不均,瘤内脂肪组织显示为强回声光团的典型图像。但由于肿瘤脂肪、平滑肌、血管组织比例不同,使超声图像复杂化。尤其当肿瘤较大,发生自发破裂出血伴肾包膜下、肾周出血时,血肿掩盖脂肪成分,图像不典型常误诊或仅提示肾占位病变。
(三)CT
典型CT表现为肾实质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瘤内含有脂肪性低密度灶。脂肪性低密度灶中夹杂着不同数量的软组织成分,呈网状或蜂窝状分隔(图2a~b)。增强后部分组织强化,尤其是血管组织,而脂肪组织不强化。CT诊断主要是确定瘤内有无脂肪成分,即便极少量也具有确诊意义。

图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CT 增强扫描示右肾混杂密度肿块,内含脂肪及软组织成分;b﹒CT 平扫示右肾中极脂肪性低密度灶,CT 值-58Hu,内见网状分隔,代表平滑肌和血管成分
少数情况下肿瘤也可出现非典型CT表现,CT上呈中、高密度影,常致误诊。分析其原因,一般认为:①某些肿瘤主要由平滑肌和异常血管组成,脂肪组织很少或不含脂肪组织,国内曾就脂肪成分定量分析,最低仅占肿瘤的0.1%;②肿瘤内出血掩盖脂肪成分,CT扫描不呈负值(图3);③肿瘤伴肾囊肿,囊肿出血或继发感染可引起CT密度增高;④肿瘤体积小,直径在1.0~1.5cm时,由于容积效应或因呼吸移动不能测出肿瘤的真实密度。

图3 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平扫示右肾下极巨大肿瘤破裂出血,掩盖脂肪成分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大小与肿瘤破裂出血有关。文献报道,肿瘤直径大于4cm者,一半以上(51%)伴瘤内出血,部分伴肾包膜下、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出血。肿瘤血管丰富、迂曲,呈动脉瘤样改变,缺乏弹力组织,可能是易自发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较大肿瘤可因轻微外伤而致破裂出血,瘤内出血为片状不均匀高密度,形态不规则,可掩盖脂肪组织。如肿瘤向外破裂,表现肾周、肾旁间隙血肿,CT显示肾轮廓增大,腰大肌增粗,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并可见肾脏明显移位(图4、图5)。出血量大,血肿沿肾周或肾旁间隙向下流注到髂凹,CT扫描在髂凹平面可见腰大肌旁血肿,常伴失血性休克。

图4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平扫冠状位重建示右肾肿瘤出血伴瘤内、肾包膜下及肾周间隙出血,腰大肌间隙尚存在

图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增强扫描示右肾中下极肿瘤破裂致肾包膜下、肾周间隙及肾旁间隙出血,肾脏明显移位
结节性硬化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者,颅脑CT扫描可见大脑皮层、基底节以及室管膜下的脑室壁有结节硬化的高密度灶,双肾常有多发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图6)。

图6 结节性硬化合并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颅脑CT 平扫可见双基底节以及室管膜下多发的高密度结节;b﹒肾增强扫描示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四)MRI
MR表现取决于肿瘤三种成分的差别,大多数肿瘤含有肉眼可见的脂肪,故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信号衰减(图7、图8),其变化与腹膜后脂肪相似。有时瘤内可见分隔。肿瘤压迫肾盂肾盏使之变形、移位。瘤内出血时,其信号强度增高,在T1加权像可与脂肪信号混淆,但T2加权像血肿信号较脂肪信号高(图9a~b)。MR在显示血管方面较CT敏感,显示脂肪成分也较可靠,但显示肌肉方面缺乏特异性。

图7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MRI T1 加权像示右肾门水平肿瘤可见条片状高信号;b﹒T2 加权像示信号衰减

图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MRI T1 加权像(冠状位)示右肾下极肿瘤呈高信号

图9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出血
a﹒T1 加权像示右肾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b﹒T2 加权像示脂肪信号略下降,血肿信号高于脂肪信号
(五)DSA(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主要显示肿瘤血管多少与形态,肿瘤所含血管成分越丰富,造影所示血管越多。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较有特征性的征象是:①肿瘤血管排列成旋涡状或放射状(图10);②供血动脉失去逐级变细的分支现象,呈现迂曲、多发的小动脉瘤样凸出或葡萄状的假动脉瘤样扩张(图11);③实质期肿瘤中可有多数境界较清楚的透明区(代表瘤中脂肪成分);④扩张血管分支排空延迟,静脉期呈葱皮样外观;⑤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较清楚;⑥较大肿瘤或肿瘤自发破裂致肾包膜下出血,可显示肾包膜动脉移位(图12a~b)。
如肿瘤较大,估计难以切除或肿瘤自发破裂致肾周出血,可行DSA造影,同时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中断(图12c)。

图1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DSA)示左肾上极动脉向肿瘤供血,肿瘤血管迂曲,略呈旋涡状排列

图11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DSA)示右肾中下极动脉呈迂曲、多发假动脉瘤样扩张

图1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选择性肾动脉造影(DSA)示右肾中下动脉向肿瘤供血,肿瘤血管迂曲,呈放射状排列;b﹒肿瘤破裂致肾包膜下、肾周出血,显示肾下极包膜动脉移位;c﹒肿瘤血管超选择性明胶海绵栓塞术后
○ 错构瘤是良性肿瘤。一般认为,肿瘤直径在3cm左右,诊断明确,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
○ 若肿瘤直径在5cm以上,或增长较快,伴有疼痛时,可行手术治疗,行肿瘤剜除术。不能除外肾癌者应行手术探查,术中首先行肿瘤切除,并送冷冻病理,如为恶性肿瘤,则应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 双侧肾错构瘤或结节性硬化症者,随访观察,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