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先天性尿道瓣膜
先天性尿道瓣膜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urethral valves

概述

先天性尿道瓣膜(urethral valves)分为前尿道瓣膜与后尿道瓣膜。后尿道瓣膜症是男婴先天性下尿路梗阻的最常见原因。前尿道瓣膜症是另一较常见的原因。后尿道瓣膜较前尿道瓣膜多见。前尿道瓣膜症可伴发或不伴发憩室。

病因学

后尿道瓣膜病因不清楚,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尿生殖窦发育不正常,更多的学者认为是由于中肾管发育不正常。

前尿道瓣膜及憩室胚胎学病因也不明确,有可能是因为尿道板在胚胎期某个阶段融合不全,也可能是由于尿道海绵体发育不全使局部尿道缺乏支持组织,尿道黏膜因而向外突出。瓣膜位于阴茎根部腹侧。造成近端尿道扩张。严重时造成与后尿道瓣膜同样的损害。有憩室时可并发结石,其远侧唇可起瓣膜样作用而造成尿流排出梗阻。所以临床表现与后尿道瓣膜症相似,但一般轻于后尿道瓣膜症。

发病机制

正常男性尿道来自精阜远端的黏膜褶皱沿尿道下壁走行,至膜部侧壁消失。如果这些褶皱肥厚或在前端发生融合,则形成后尿道瓣膜,使该部位尿道呈裂隙状或仅存一小孔,引起排尿梗阻。瓣膜近端的前列腺部尿道扩张,膀胱颈抬高,膀胱壁增厚扩张,形成小梁和假性憩室。多数病例并发不同程度的上尿路积水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在此基础上易继发感染,加重肾脏损害。

前尿道瓣膜,瓣膜常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的尿道腹侧壁,呈尖瓣、虹膜样或半月形,不阻碍导尿管插入但妨碍尿液排出,引起近端尿道扩张,严重时可继发上尿路扩张积水。

类型

后尿道瓣膜(posterior urethral valve)是男孩下尿路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前尿道瓣膜(anterior urethral valve)可单独存在,也可伴发于前尿道憩室。

病理学及胚胎学

后尿道瓣膜可分为三型:

Ⅰ型最常见,占引起梗阻瓣膜的95%。其形态为似一对大三角帆发自精阜的远端,走向前外侧膜部尿道,两侧瓣膜会合于后尿道的背侧中线,中央仅留一孔隙(图90‐6)。可逆行插入导尿管,但排尿时,瓣膜向远端膨大突入膜部尿道,甚至可达球部尿道,造成梗阻。瓣膜的组织结构为单一的膜性组织。病因不太清楚,可能是尿生殖窦发育不正常或中肾管迁移的遗迹异常。

Ⅱ型瓣膜从精阜走向后外侧膀胱颈,一般认为该型不造成梗阻。

Ⅲ型占梗阻性后尿道瓣膜的5%。该类瓣膜位于精阜远端呈环状膈膜样,中央有一孔隙。同Ⅰ型瓣膜一样不影响插管,但造成排尿困难。

Ⅰ、Ⅲ型瓣膜的病理构成不同,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均无明显差别,甚至尿道镜检查也难区分。

病理生理

后尿道瓣膜于胚胎形成的早期就已出现,可引起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发育异常及功能障碍。

1.肺发育不良  患后尿道瓣膜的胎儿因肾功能差,排尿少,导致羊水减少,从而妨碍胎儿胸廓的正常活动及肺在子宫内的扩张,造成肺发育不良。生后患儿常有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及纵隔气肿。患儿多死于呼吸衰竭。有肺发育不良的患儿死亡率达50%。

2.肾小球肾小管异常  因尿路梗阻、反流使肾曲管内压力增高,造成肾发育不良,破坏肾的集合系统,造成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另外,反复泌尿系感染也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  后尿道瓣膜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占40%~60%。其原因是膀胱压力增高,使输尿管口抗反流机制失调;输尿管口周围有憩室形成也是反流的另一原因。膀胱输尿管反流易发生反复泌尿系感染,导致肾瘢痕、远期高血压、肾衰竭等并发症。后尿道瓣膜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肾积水、输尿管扩张,其原因除膀胱输尿管反流外,还有因膀胱压力增高,上尿路引流不畅。

4.膀胱功能异常  后尿道瓣膜病人中2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尿失禁。可能因为膀胱肌肉收缩不良、膀胱顺应性差、膀胱颈肥厚等造成排尿困难,也可能是膀胱容积小、膀胱括约肌收缩功能差引起。即使切除了后尿道瓣膜后,相当一部分病人膀胱功能异常仍无好转。青春期后很多病人的尿失禁会减轻。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1.后尿道瓣膜

(1)B超:围产期可发现肾、输尿管积水,膀胱壁厚及羊水量少。出生后复查可见肾、输尿管积水,膀胱壁肥厚及扩张的前列腺部尿道。

(2)X线检查

A.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膀胱边缘粗糙、有成小梁及假性憩室形成,前列腺段尿道扩张,远端尿道充盈差。40%~60%的患儿并发膀胱输尿管反流。

B.静脉尿路造影:绝大多数患儿有肾、输尿管扩张积水。

C.肾功能检查:有无肾衰竭,电解质紊乱。

D.尿动力检查:可合并膀胱顺应性差,膀胱出口梗阻等。

2.前尿道瓣膜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阴茎阴囊交界处前尿道近端尿道扩张,伴憩室者可见尿道腹侧憩室影像。梗阻远端尿道极细,膀胱可有小梁及憩室形成,可有膀胱输尿管反流。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及处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引流下尿路。留置导尿管后能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很快控制尿路感染,改善一般情况。

2.手术治疗

(1)膀胱造口术:适用于一般情况差的年龄较小的婴儿、新生儿。待情况好转后用切除镜电切瓣膜。

(2)对后尿道瓣膜可经尿道或经膀胱用切除镜电切瓣膜:切开12点钟方向处,再补充切开3点和9点钟方向处。

(3)对前尿道瓣膜的处理:若为单纯前尿道瓣膜可经尿道电灼瓣膜,可经尿道放入尿道镜,于前尿道清晰看到瓣膜,电灼4、6、8点钟方向三处;对合并有憩室的病例应采用手术切除。

3.继续随访、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功能异常。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王翔;葛琳娟
来源
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978-7-117-10262-9
外科诊疗常规,第2版,978-7-117-22615-8
实用外科学 (全2册)(下册),第4版,978-7-117-23988-0
上一篇:尿道口囊肿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