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肾位置、形态、旋转及血管异常
肾位置、形态、旋转及血管异常
类型

1.异位肾(renal ectopia)

胎儿期后肾的原始位置在盆腔内,以后在发育过程中肾逐渐上升至腰部。若上升过程停滞或过度或误向对侧上升,则形成异位肾。可位于盆腔、髂窝、腹部、胸部或对侧,常见有以下几种:

(1)盆腔肾(pelvic kidney):

500~1200人中有1例。肾较小,呈扁平或球形,并向前旋转;输尿管较短,有轻度迂曲。肾功能正常。大部分异位肾无症状。除了积水和结石,异位肾出现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不会增加。因尿路梗阻、结石、感染可引起症状,主要有疼痛、血尿、排尿困难、腹部肿块等。B超检查、泌尿系统造影和核素肾显像可辅助诊断。无症状的盆腔肾不需要治疗,发生并发症时作相应处理。

(2)胸内肾(thoracic kidney):

很少见,左侧及男性略多,肾脏可部分或全部进入膈上。应和先天性和外伤性膈疝鉴别,膈疝除肾脏外还有其他腹腔脏器进入胸腔。一般无症状,常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膈上有肿物。泌尿系统造影可确诊,不需要治疗。

(3)交叉异位肾(crossed ectopic kidney):

一侧肾跨越中线移位至对侧,而其输尿管仍位于原侧。异位肾低于正常肾,肾盂位于肾的前面,输尿管仍从原来径路进入膀胱,开口于正常部位。交叉异位肾有融合型和非融合型,前者较多见,此外,还有孤立肾异位和双侧肾异位。融合型交叉异位肾可表现为乙状肾(融合型交叉异位肾)、盘形肾和块状肾等各种类型。原位肾一般无异常,交叉异位的肾脏常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畸形,如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等。患者多数无症状,如出现症状一般在三四十岁,可有下腹痛、肿块及压迫症状,故一侧下腹部活动性肿块应想到本病,泌尿系统造影可协助诊断。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需要治疗。

2.马蹄肾(horseshoe kidney)

由胚胎早期两个后肾组织块发生融合所致,发生率约0.1%,是最常见肾融合畸形。多见于男性。两肾的上极或下极(95%为下极)在腹部大血管前方相互融合,少数在脊柱前方大血管后方融合,其融合部分称为峡部,由肾实质或结缔组织构成。由于融合的肾峡部受肠系膜下动脉阻挡不能上升,因此融合肾的位置均低于正常并有旋转不全。其血供来源也有多种,30%两侧肾脏各由一根肾动脉供应,也可以有2根甚至3根动脉。峡部血供可来自肾动脉、主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总动脉和骶中动脉。

马蹄肾1/3以上病例合并其他畸形,其中4/5病例合并肾积水,其原因:①肾盂高位开口;②肾旋转不全,输尿管越过融合部时向前移位,导致尿流不畅;③膀胱输尿管反流。约1/3病例无症状,在检查时偶然发现或尸检时发现。部分病例有腹痛、胃肠道症状或腹部肿块。B超可见肾外形改变,双肾下极靠拢或肾实质相连续。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长轴方向异常,其延长线向尾侧交叉。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

3.肾旋转异常

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肾从盆腔上升至腰部并发生90°旋转,使肾盂从前方旋转到内侧。此过程发生异常则可导致肾旋转不全(最常见,肾盂朝向前方)或旋转过度(罕见,肾盂朝向后方)。绝大多数无临床意义,如无并发症不需要治疗。

4.肾血管异常

原始的肾血管来自骶中动脉、髂动脉或低位腹主动脉。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原始的血管逐渐萎缩而由肾动脉替代。如原始血管持续存在,则成为肾血管异常的原因之一,或成为肾的副血管。多见于输尿管的前方或肾盂输尿管连接部附近,常可影响输尿管的蠕动,成为输尿管梗阻的外部因素。肾上极的异常血管则不影响尿液排泄。

作者
王翔;葛琳娟
来源
实用外科学 (全2册)(下册),第4版,978-7-117-23988-0
上一篇:肾结构异常 下一篇: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