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发育不良(hypoplasia)
是指肾小于正常体积一半以上,肾单位的数量减少,肾小盏和肾小叶的数目也相应减少,但肾单位和导管的分化发育正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1)真性肾发育不良(true hypoplasia):
属非遗传性畸形,个别有家族史,无性别差异。肾小,肾皮质和髓质清晰,肾单位排列正常。双侧肾发育不全是小儿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单侧肾发育不全,常在B超尿路造影或因高血压筛查时被发现。
(2)节段性肾发育不良(segmental hypoplasia):
多见于女性,无家族性。肾小,形态不规则,有些部位肾实质菲薄,镜下该部位肾小球稀少,肾小管萎缩,充满胶样管型。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表面有切迹,肾影小,并有扩大的肾盏。临床上多以严重高血压为主要表现,需行肾切除或肾部分切除。
(3)肾单位减少伴代偿肥大(oligomeganephronia):
多见于男性,常为双侧性,无家族性。肾小球数量只有正常的20%,但肾小球显著肥大,近球肾小管长度增加。病程晚期可有间质纤维化和肾单位萎缩。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肾功能不全,进展较慢,远期需肾移植治疗。
2.囊性肾发育异常(cystic dysplasia of kidney)
常为单侧,无家族性,无性别差异。可累及重复肾的一段或马蹄肾的一半,常伴有输尿管闭锁、缺如等畸形,双侧病变者偶见伴有严重后尿道瓣膜。组织学上,肾实质中含有局灶性或弥漫性、节段性原始结构,尤其是原始肾小管、结缔组织以及软骨灶,可含有或不含囊肿。如果肾实质为大小数目不等的囊肿所代替,外观呈葡萄状,则称为多房性肾囊性变,患肾失去正常形态,对侧肾可有代偿性肥大或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位于腹部一侧,透光试验阳性。B超检查为肾多房性囊性变,静脉尿路造影为患侧肾不显影。单侧病变如有并发症可行肾切除,双侧病变缺乏有效治疗。
3.多囊肾(polycystic renal disease)
是遗传性疾病,病变为双肾弥漫性囊肿形成,无明显的肾实质发育不全,但由于囊肿压迫肾实质,导致进行性肾实质萎缩和肾功能受损。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性多囊肾)。
(1)婴儿型多囊肾(infantile polycystic renal dis-ease,IPCD):
较少见,6000~14000例新生儿中可见1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并不限于婴儿,也可发生于儿童或成人。患者肾和肝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病变,多伴有肺发育不全。发病越早者,肾病变越重,病理表现为双肾显著增大,肾实质呈海绵状,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在髓质内呈梭形囊状扩张,条形放射状延伸至皮质,肾盂肾盏受压变形。发病越晚则肝病变越重,肝门脉区胆管扩张伴结缔组织增生,致门脉周围纤维化和囊肿形成,引起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新生儿严重腹部膨隆,双侧肾区对称性巨大肿块,常有尿少,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贫血、脱水、失盐等肾功能减退症状。此型病情严重,患儿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于肾衰竭和呼吸功能不全。极少数存活至儿童期或成年者,则有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实验室检查示出生后数日内血清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酸中毒,贫血,尿比重低和轻微蛋白尿。静脉尿路造影示双肾显影不清,但造影剂可在皮质和髓质的囊肿内滞留达48~72小时,呈现散在不规则的斑点状和放射状影像。B超可显示双肾增大,整个肾实质回声增强。本症可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血液透析和加强呼吸管理。有条件者考虑肾移植。
(2)成人型多囊肾(adult polycystic renal disease,APCD):
较为常见,发病率约0.1%,多见于成人,10岁以内出现症状者不到10%。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无差别,有明显家族聚集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其致病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16p13),与血红蛋白的α链基因和磷酸羟乙酸磷酸酶基因紧密连锁,3'端有一高变区重复序列(3'HVR),利用核素标记的3'HVR作为基因探针可对90%以上的高危个体作出早期诊断或产前诊断,从而可考虑及早终止妊娠。
病变为双肾增大,皮质和髓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可起源于近曲小管到集合管的任何部位,囊液淡黄色或因出血而呈褐色,囊壁被覆单层上皮。囊肿间肾组织因受压而致肾小管萎缩、肾小球硬化消失。两侧肾病变程度不一致,可伴发其他脏器囊肿,如肝、胰腺、脾囊肿及结肠憩室。大多数患者病变在胎儿时期即已存在,囊肿进行性增多长大,造成对肾实质的压迫和并发症的发生,使功能性肾实质日益减少,最终导致肾衰竭。
大多数患者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以腰痛、腹部肿块和肾功能不全为主,还可出现血尿和高血压。B超检查可见双肾布满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亦可见肝、脾囊肿。CT检查亦有类似表现,有助于诊断。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影增大,外形不规则;肾盂、肾盏受压变形拉长,呈蜘蛛状。治疗包括对症支持疗法、囊肿去顶减压术、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早期治疗重点为控制高血压、防治尿路感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发生肾功能不全以前选择适当时机施行囊肿去顶减压术,对双肾囊肿彻底减压,可减轻对肾实质的压迫,延缓病情发展,但对于晚期病例减压则无意义。囊肿穿刺减压意义不大。终末期肾功能不全者可行血液透析,以维持患者生命,有条件者可行肾移植。以往报道本病预后不良,一般于出现症状后10年左右死于肾衰竭或继发感染。近年由于对尿路感染、高血压、结石等并发症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由于肾替代治疗的进步,预后有明显改善。
4.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cyst of kidney)
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囊肿为单发,也可多发或位于双侧肾。来源于肾实质,不与集合系统相通,囊壁与肾实质紧密贴附不易剥离,囊内为浆液,含少量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蛋白质、胆固醇结晶和少量尿液成分,偶为血性液。临床常无症状,偶可扪及腹部肿块,常因B超检查或静脉尿路造影时偶然发现。B超检查表现为类圆形液性暗区,可与实体性肿瘤鉴别。辅以CT检查和囊液生化、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几达100%。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集合系统有无受压。无症状的中小囊肿不需要治疗,可定期B超检查随访。较大囊肿产生腰痛等症状或压迫集合系统时可在B超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尽囊液后注入无水乙醇、苯酚、四环素等。此方法虽简单而有效,但易复发。采用经腹腔镜行囊肿去顶减压术,损伤小,疗效肯定,术后恢复快。无条件的医院也可行传统的开放囊肿去顶减压术。
5.肾多房性囊肿(multilocular cyst of kidney)
是肾内局限性的大而具有完整被膜的囊肿,推移、压迫周围肾组织。囊肿被间隔分为多个囊腔,间隔中含有不成熟肾组织,囊壁被覆规则的扁平及立方上皮,囊液草黄色或为血性液。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因腹部肿块而就诊,偶有血尿。B超检查可见肾内液性暗区,有分隔。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集合系统变形。CT表现为多个囊腔的囊肿,囊腔内均匀,增强后间隔较清晰,但不增厚,无实质性占位病变。小儿患者需与囊性肾母细胞瘤鉴别,而成人患者需与肾囊腺癌鉴别,最终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治疗为患肾囊肿切除或肾切除,双侧病变可行囊肿切除或肾部分切除。
6.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
多见于男性,罕见家族史。病变为一侧或双侧肾髓质内的集合管囊性扩张,双侧多见。扩张的集合管限于锥体,近侧与集合管相通,远侧与肾乳头内小管或直接与肾盏相通,囊腔内含钙质或小结石。肾皮质正常。一般无症状,往往于40岁以后因并发结石、感染或血尿作静脉尿路造影时诊断,显示肾盏正常或增宽,杯口扩大突出,于其外侧可见造影剂在扩张的集合管内呈扇形阴影,多发性小结石或钙化点位于锥体部,呈簇或放射状。肾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可有轻度肾浓缩功能减退和高尿钙。治疗为鼓励多饮水,预防结石和尿路感染。
7.肾髓质囊性病(medullary cystic disease)
又称肾视网膜发育异常,为遗传性疾病。病变为双肾较正常小,皮髓质交界部及髓质内大量囊肿,内衬扁平上皮,显微解剖可见囊肿局限于远端集合管,肾小球数目减少,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弥漫性纤维化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囊肿占据髓质,早期主要导致肾浓缩功能障碍,病情进展时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无论男女均于儿童期出现症状,表现为多尿、烦渴和生长发育迟滞。病程进展迅速,多于5年内发展至肾功能不全。此外,患者或家系成员有色素性视网膜炎,白内障、黄斑变性、近视或眼球震颤等。尿检查有浓缩功能障碍,B超和CT可检出肾囊肿。治疗为保护肾功能,补充水和电解质,晚期病例行透析及肾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