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外科疾病
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外科疾病
概述

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疾病是外科学系统的一部分,其诊断原则应符合外科疾病诊断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不同于其他系统的特点。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合适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来确定患者有无病变,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范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本系统和全身的关系,疾病的预后等。早期和正确的诊断是治疗和良好预后的基础。

泌尿系和男性生殖系外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体格检查

1.肾

肾位于腹膜后间隙,脊柱的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肾的大小有个体差异,正常成人男性的肾平均长约10cm,宽约5cm,厚约4cm,男性略大于女性。肾触诊时,被检查者平卧位,检查者一手放在患者的肋脊角,略向上抬,一手放在同侧的肋弓下,向前下方触压,同时嘱患者深吸气。正常成人双侧肾不能触及。在儿童和体瘦的成年女性在深吸气末可触及右肾的下极。

肾位于腹膜后间隙,脊柱的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肾的大小有个体差异,正常成人男性的肾平均长约10cm,宽约5cm,厚约4cm,男性略大于女性。肾触诊时,被检查者平卧位,检查者一手放在患者的肋脊角,略向上抬,一手放在同侧的肋弓下,向前下方触压,同时嘱患者深吸气。正常成人双侧肾不能触及。在儿童和体瘦的成年女性在深吸气末可触及右肾的下极。

肾叩诊时,患者取坐位,略前屈,检查者左手手掌放在肋脊角处,右手握拳轻击左手背。肾区叩痛表示肾或肾周组织有炎症或肿胀。

肾听诊,在上腹部或胁腰部听到血管的收缩期杂音者,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透光试验对鉴别1岁以内幼儿腹部肿块有意义。手电光从患儿的背部向腹部照,肾囊肿或肾积水时,腹部可见暗红光。实质性肿块无透光。

2.膀胱

是存储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正常成人的膀胱在空虚时不能触及,正常成人的膀胱容量约为300~500ml,最大可达800ml。女性较男性小,新生儿的膀胱容量是成人的1/10,老年人的膀胱容量增大。当尿液量多于150ml时,可叩及膀胱浊音。当尿液量多于500ml时,在下腹部可见扩张的膀胱形成的肿块。在判断扩张膀胱的大小方面,叩诊优于触诊。

膀胱双合诊对诊断膀胱肿瘤或盆腔肿瘤的范围意义不大,但可确定膀胱的活动度,这是CT或MRI不具备的。男性采用腹部和直肠双合诊,女性采用腹部和阴道双合诊。

3.阴茎

观察阴茎大小,阴毛的分布程度,包皮是否覆盖龟头,包皮若不能回退而显露龟头则为包茎,应行包皮环切术。退回包皮,观察龟头和冠状沟有无肿块或溃疡。尿道外口的位置,有无分泌物,暗黄色稠厚的脓性分泌物是淋病的典型表现。

触摸阴茎海绵体有无肿块,硬结和条索状斑块,有无肿胀和压痛。

4.阴囊及其内容物

阴囊是一个疏松的空腔,内有睾丸和精索,阴囊皮肤有毛囊和汗腺,容易发生局部的感染而形成脓肿,因此应仔细检查,特别是对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睾丸呈微扁的椭圆形,光滑质韧,后缘与附睾和输精管的下段连接,成人约6cm×4cm大小,以双手同时触诊比较,体积小的睾丸提示性腺功能不足或生精小管发育不全(Klinefelter病)。睾丸上的质硬不光滑的肿块多为恶性,必须系统地检查。

附睾呈新月形,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略偏外。有明显的边界,附睾的肿块多为良性,如附睾炎,囊肿和精液囊肿等。

精索为柔软圆索状结构,由输精管,精索动,静脉,神经丛和淋巴管等组成。输精管在睾丸的上后方,呈圆索状,质地坚韧。检查精索时,患者应站立,触摸有无柔软的蚯蚓状肿块,患者用力呼气时,肿块是否增大或从阴囊外可见,平卧时肿块是否消退或缩小。

5.前列腺

是一纤维肌肉腺体器官,呈扁栗子形,正常成人的前列腺重约20g,前列腺底部的宽度为3.5cm,前后径和上下径约为2.5cm。采用直肠指检检查前列腺,检查时,患者取膝胸位或直立弯腰位,检查者戴手套,示指抹润滑剂,轻轻进入肛门,触诊时注意前列腺的大小,外形,质地,光滑度,中央沟是否存在,有无压痛以及精囊的情况。对于前列腺表面不平,质地坚硬,特别是有质硬结节者应怀疑前列腺癌,同时与结节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核、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结石和非特异性前列腺炎等鉴别。对于50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同时注意直肠内有无其他的肿块,指套有无血染等。

二、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是基本的常规检查。标本要求是清洁中段尿。对慢性尿路感染的男性患者,可留取分段尿液标本,区分男性尿道、膀胱和前列腺感染。参考Mears Stamey试验,“四杯法”方法:VB1为最初的5~10ml尿液,VB2是中段尿,EPS是前列腺按摩液,VB3是前列腺按摩后最初的2~3ml尿液。VB1代表尿道,VB2代表膀胱,EPS和VB3代表前列腺。对于前列腺按摩液无或少的患者,VB3有很大的帮助。

女性患者需清洁外阴,然后留取中段尿。对新生儿,最佳方法是经耻骨上膀胱细针穿刺留取尿液。尿液标本应在收集后的1小时内完成检查。

正常尿液的颜色为淡黄色,随着浓度的变化而不同,食物,药物,代谢产物和感染等因素均可改变尿液颜色。正常的尿液较清,当尿液中有大量的磷酸盐晶体或白细胞时,尿液混浊。尿液镜检可以区分磷酸盐晶体和白细胞。其他如乳糜尿,脂尿,高草酸尿和高尿酸尿等尿液也混浊。

尿比重的范围在1.008~1.035,反映人体内体液的平衡状态,同时受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尿比重固定在1.010是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指标。引起尿比重减低的因素有:①大量液体的摄入;②利尿剂;③肾浓缩功能下降;④尿崩症。引起尿比重升高的因素有:①液体摄入不足;②由发热,出汗,呕吐或腹泻引起的体液丧失;③糖尿病;④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静脉注射含碘的造影剂或右旋糖酐可使尿比重升高至1.035。

尿渗透压表示尿液中溶质的数量,范围在50~1200mOsm/L。引起尿比重变化的因素也可引起尿渗透压的改变。尿渗透压能更好地反映肾功能。

尿液pH的范围在4.5~8,平均为5.5~6.5,低于5.5为酸性,高于6.5为碱性。尿液的pH可反映血浆的pH。对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尿液呈酸性;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尿液则呈碱性。在Ⅰ型或Ⅱ型肾小管酸中毒(RTA)的患者,血浆酸性,但尿液碱性。严重的Ⅱ型患者尿液可呈酸性。尿液pH对泌尿系结石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有帮助。尿酸结石或胱氨酸结石的患者尿液为酸性,碱化尿液有助于结石的消退。

正常尿液的红细胞数小于3个/高倍视野。多于3个则为血尿,血尿应与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做鉴别。

三、尿沉渣检查

尿沉渣检查需要清洁中段尿,最好是晨起的第一次尿液,在1小时内完成检查,检查仅需要0.01~0.02ml。尿沉渣显微镜下可观察细胞、管型、晶体、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在高倍镜下可观察红细胞形态,推断血尿的来源。肾小球来源的血尿,红细胞形态会发生变化,相差显微镜检查对红细胞异形的诊断帮助较大。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应<5个/高倍视野。白细胞有两种形态,陈旧的白细胞较小,胞膜不完整,多见于女性外阴部污染的尿液。新鲜的白细胞大而圆,核结构清楚。当尿比重低于1.019时,胞浆内有闪烁的颗粒,称“闪光细胞”。正常尿液中不应有新鲜白细胞。

尿液中有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见于女性,来源于尿道外口和阴道。移行上皮细胞来源于尿路上皮,恶性细胞的形态和核的结构发生变化。尿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尿路上皮肿瘤有重要价值,又是治疗后随访的方便手段。尿中出现肾小管细胞提示肾病变。

管型是包裹肾小管腔内物质的蛋白质凝块,正常尿液中可有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来源的血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白细胞管型对肾盂肾炎和间质性肾炎的诊断有帮助,是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证据之一。上皮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活动性肾小球肾炎。

对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尿晶体检查对病因的诊断有帮助。酸性尿可有尿酸或草酸钙的晶体。磷酸钙晶体发生于碱性尿。在脂肪尿中可见圆滴状的胆固醇晶体。胱氨酸尿中可见胱氨酸晶体。

正常尿液无细菌,在无污染的新鲜尿液中发现细菌说明有尿路感染。高倍视野下1个细菌提示菌落计数在20 000/ml以上,5个细菌计数在100 000/ml以上,为诊断尿路感染的标准。在尿液中发现有细菌,应做革兰或其他特殊染色以确定细菌的性质,在使用抗生素以前做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等。

在糖尿病或阴道念珠菌病的女性患者中,有时可发现尿液中有白念珠菌,特征的表现是双凹椭圆状细胞上有胞芽和菌丝。

淋病患者的尿道或阴道分泌物中可找到淋病奈瑟菌,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尿道拭子检查可发现衣原体或支原体。

前列腺液检查对诊断前列腺炎症有重要意义。经直肠示指由前列腺两侧向中央沟按摩数次,然后自上向下按压前列腺,一般可在尿道外口获得前列腺液。如无液体流出,可推挤球部尿道和前尿道帮助前列腺液排出。对前列腺液行显微镜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怀疑急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可暂缓前列腺液检查。

四、肾功能检查

检查肾功能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浆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反映肾血浆流量,酚磺酞排泄试验反映近端肾小管分泌功能,浓缩稀释试验或尿血渗透浓度比及自由水清除率反映原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一些泌尿外科的特殊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肾动脉造影和核素肾显像等均可反映肾功能,并可分别了解左右肾的功能。

五、生化学检查

泌尿生殖系疾病可出现血清和(或)尿液的生化指标的异常,如性激素水平、糖皮质激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CTH及 VMA等。各种特殊的肿瘤标记物如HCG、AFP、PSA和BTA等的诊断价值受到重视。

六、X线检查

(一)尿路平片

是泌尿系统X线检查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摄片范围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在平片上可以观察双肾的轮廓,大小,位置,整个泌尿系统有无钙化或结石和腰大肌阴影,同时可观察脊柱和骨盆的情况。为鉴别肾结石和其他钙化影,可行静脉肾盂造影或输尿管插管后摄正位和侧位尿路平片,肾结石阴影位于脊柱前缘的后方。

(二)静脉肾盂造影

又称排泄性尿路造影,是泌尿系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良好地显示肾盂,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对诊断肾盂积水及积水的原因,泌尿系结石,囊肿,畸形和尿路上皮肿瘤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分别观察双肾的功能。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尿闭和碘过敏者,禁忌行该检查。

造影前准备: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评价肾功能。碘过敏试验,造影前晚服用轻泻剂,造影前禁水6小时,禁服重金属药物3天。

造影方法有常规法、大剂量静脉滴注法和肾实质造影法。

1.常规法

造影前先摄尿路平片,静脉内注入60%的泛影葡胺20~40ml,于20~30秒内注射完,然后对下腹部加压,在注射后的5~7分钟和15~20分钟各摄片一张,观察双肾情况,肾功能良好者,5分钟即能显示肾盂和肾盏。显影满意后在25~30分钟时解除腹部压迫,拍摄全尿路片。若肾功能不良,显影不清,可延迟至60分钟摄片,最迟可至120分钟。诊断肾下垂时,应摄立位全尿路片。

2.大剂量静脉滴注法

因肾功能不良导致常规法显影不满意以及下腹部不能加压的患者可采用该法。60%泛影葡胺(按2.2ml/kg)加等量的5%葡萄糖液,混合后于1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腹部不加压,然后摄片。对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应注意控制滴速。

3.肾实质造影法

用于显示肾实质,了解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30秒内注入60%的泛影葡胺40ml,在注射完的20秒及5、10、15分钟摄片,可清晰地显示肾实质。

(三)逆行肾盂造影

先做膀胱镜检查,然后从输尿管口插入输尿管导管至肾盂,有尿液滴出后,注入10%~15%泛影葡胺8~10ml,显示肾盂及输尿管的方法称逆行肾盂造影。此方法适合静脉肾盂造影显影不清或不能做静脉肾盂造影者。注射造影剂时应注意速度,当患者感腰部酸胀时应停止注射。当肾盂或肾盏内有充盈缺损的病灶或阴性结石时可注入空气,与造影剂联合摄片,有助于诊断。

(四)顺行肾盂造影

又称穿刺肾盂造影,经皮穿刺至肾盂,注入10%~15%泛影葡胺8~10ml,然后摄片。主要适用于上尿路梗阻引起的肾盂积水,静脉肾盂造影不满意,逆行肾盂造影不成功或无法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对肾盂积水严重的患者,可先引流出部分尿液,然后注入造影剂,可适当调整浓度和剂量。

(五)膀胱造影

将造影剂注入膀胱内进行摄片。常用方法有下列两种

1.排泄法

静脉肾盂造影末,造影剂排至膀胱并充盈,摄片。

2.逆行法

经尿道插入导尿管至膀胱,排空尿液,注入10%~15%泛影葡胺150~200ml,摄片。然后可让患者排尿,观察全尿道以及输尿管有无反流。逆行法可诊断膀胱肿瘤,神经源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前列腺增生等。为显示较小的膀胱肿瘤,可同时注入少量空气,行双重对比造影。

(六)尿道造影

造影剂注入尿道后摄片,摄片时患者应立位,右斜60°,右腿屈曲外展,左腿伸直,避免尿道与耻骨的重叠。尿道造影用于诊断尿道狭窄、尿道肿瘤和尿瘘等。

(七)精囊造影

可观察输精管和精囊的病变,用以诊断血精、精囊疾病和男性不育的原因。

1.经尿道法

膀胱镜插至前列腺部尿道,从两侧射精管开口逆行插管3~5cm,每侧注入60%泛影葡胺3~4ml,摄片。

2.经输精管法

局麻手术游离出双侧输精管,向精囊方向插入针头或细导管,注入60%泛影葡胺3~4ml,可显示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

(八)淋巴造影

淋巴管内直接注入造影剂使淋巴管及淋巴结显像的方法为淋巴造影。主要了解泌尿系和男性生殖系肿瘤有无淋巴转移及对乳糜尿和腹膜后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断。常用造影法有

1.足背注射法

两侧足背第1~2趾蹼间皮内注入0.5%亚甲蓝1.5ml,15分钟后切开足背皮肤,显露已变蓝的淋巴管,25~27号针头刺入淋巴管,并以丝线固定,以防脱出,每分钟缓慢注入 0.2ml造影剂(Ethiodol或Myodil)10ml,在注射5ml后摄片以了解造影剂到达的部位,有无外溢或阻塞,1.5~2.5小时及24小时再次摄片。

2.阴茎注射法

阴茎皮下淋巴管较足背处为粗,便于寻找及穿刺,在造影剂注射2~4ml后,就可显示盆腔及腹股沟区的淋巴,注射后15分、60分及24小时摄片。

(九)肾动脉造影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将造影剂注入肾动脉并显影的方法称肾动脉造影。该法可诊断肾的良恶性肿瘤,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

1.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

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至腹主动脉,将导管置于两肾动脉开口上方(第一腰椎水平),以15~18ml/s的速度注入76%泛影葡胺50ml,每秒摄片2张,摄6~8秒,可满意显示两肾动脉和肾实质。

2.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穿刺插管成功后,将Cobra管插入检查侧肾动脉,注入76%泛影葡胺10~15ml,每秒摄片1张,摄6~8秒。

(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血管显像

采用血管内注入造影剂,通过减影技术消除的无关阴影,获得清晰的血管造影图像。DSA分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DSA主要用于诊断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可显示狭窄的部位,程度,狭窄段长度和肾的血供情况,作为肾血管手术后(包括肾移植)的疗效随访有实用价值。对肾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亦可诊断少见原因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如外伤性动-静脉瘘,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和肾移植术后高血压。

(十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又称CT扫描,是近20余年迅速发展起来的诊断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结合了X线成像技术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能力的差异所表现出不同的X线衰减为基础获得横断面影像。

CT扫描可发现肾上腺,肾,膀胱,前列腺和精囊等0.5cm以上的占位性病变,显示肿块的大小和形态,并可根据平扫和增强密度值的变化判断病变的性质。

CT可鉴别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囊肿等,能精确估计肾癌的大小和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血管癌栓,确定分期,随访疗效。可作为肾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CT对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便而可靠,目前已成为首选方法。CT能清楚显示肾上腺的位置、形态,有无增生和腺瘤,并能鉴别肾上腺原发肿瘤与肾上腺外的肿瘤。

CT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诊断的较小的阴性结石。

CT不是诊断膀胱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可了解膀胱癌的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确定临床分期的最好方法。

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可观察前列腺癌包膜侵犯程度,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确定临床分期有很大的帮助。

CT对睾丸癌的诊断帮助不大,可检查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确定分期。

(十二)磁共振成像

MRI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得到体层图像。MRI用于肾上腺和肾肿瘤的诊断,鉴别囊性和实质性病变,显示肾上腺恶性肿瘤、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形态以及浸润范围,确定临床分期。MRU可显示肾盂和输尿管积水的程度,诊断病因。MRI还可用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早期诊断移植排斥。

七、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普遍采用B型超声检测仪,广泛用于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等器官的检查和疾病的诊断。

作者
张元芳;姜昊文
来源
实用外科学 下册,第3版,978-7-117-14353-1
上一篇:心室间隔穿破 下一篇:肾数目异常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