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食管中段憩室
食管中段憩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aratracheal diverticulum

概述

食管中段憩室(paratracheal diverticulum)多发生在食管中段前壁,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其发病率各家统计不一,但都低于咽-食管憩室,一般少有超过20%者,但日本资料认为发病率与X线检查者水平有关,其检出率可高达70%以上,作者认为食管中段一词范围不甚明确,某些生理因素如主动脉与左支气管压迹间的膨胀区过大时,形同憩室,又因这个区域常有局限性痉挛或可复性憩室出现,这些都可能造成统计的不确切。本症大多数没有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有吞咽梗阻或咽下不净感。

病因学

多数发生于正对气管分叉平面的食管前壁或前侧壁,绝大多数是气管支气管结核性淋巴结炎引起周围瘢痕粘连的后果,此外也可继发于真菌等感染。如因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引起的主动脉伸展,食管随之向后移位,若食管前壁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时即可造成牵引型憩室。

流行病学

食管憩室相对少见,在国外以咽食管憩室居多,而我国以食管中段憩室较多,膈上憩室少见。好发于成年人,多数患者年逾50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多3倍。

发病机制

食管憩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咽食管憩室系咽食管连结区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在环状软骨近侧的咽后壁肌肉缺陷处膨出而成,又称为Zenker憩室,也叫咽囊(pharyngeal pouch)。UES是由环咽肌、下咽缩肌和食管上端环状纤维共同组成,其主要功能有:①保持静止状态下的关闭,防止食管内容物反流进入咽部,使气管、支气管得以免受来自食管内物质的侵袭;②阻挡空气吸入食管腔内,防止呼吸引起的食管扩张;③吞咽时立即开放,保证适量的食团迅速通过咽部进入食管。UES的后壁即下咽缩肌的斜形纤维和环咽肌的横行纤维之间存在着一个缺乏肌层的三角形薄弱区。当吞咽时LES未能协调地充分弛缓,致使该区内压急剧增加,导致局部黏膜自薄弱区疝出,形成内压性假性憩室。

食管中段憩室多发生于气管分叉面的食管前壁和前侧壁。它的形成与邻近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炎症、粘连、瘢痕收缩有关,致使食管壁向外牵引而形成牵引性憩室。膈上食管憩室确切的病因不详,常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弥漫性痉挛、膈疝、食管炎并存。推理可能与先天发育不良或/和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类型

食管中段憩室有以下3 种:①先天性憩室:发生于食管中段(或下段)。②膨出型憩室:食管某处先有狭窄,进餐时食物不易通过该狭窄部位,致使狭窄部位以上的食管腔内压力增高,逐渐形成憩室。③牵引型憩室:多因纵隔淋巴结炎,特别是结核性淋巴结炎引起,通常比较小,内径一般不超过2cm。多发生于气管分叉后方的食管侧壁;约2/3 病例的憩室向食管左侧和前侧发展,向后方发展者极少,属于真性憩室。

解剖学与组织学

食管的发生

胚胎早期,食管来自胚胎前肠头端的一个狭窄部。最初该部很短,后来随着毗邻器官的发育与迁移定位,包括心脏和胃的下移以及颈部的形成和延长,而被拉长。食管壁的内膜上皮层由内胚层形成,食管壁的中层组织有两个来源,上部的横纹肌来自鳃弓的中胚层,中、下部的平滑肌来自脏壁中胚层。

在食管发生的同时,前肠还要形成气管,即气管和食管两者在胚胎早期是一个共同管道。后来在管壁内面的两侧各有一纵行嵴长出,将管腔不完全分隔为前、后两部。在胚胎第4~6周之间,管壁内腔面两侧的纵嵴逐渐增长,并向管腔中央靠拢,进而形成直接连接,由此将原为单一的共同通道完全分隔为前、后两个管道,前方的为气管,后方的为食管。两条纵嵴(或侧隔)互相对合的过程是遵从由上而下的顺序,即头端先对合,中段次之,最后是尾端。

食管在分隔成形的同时,其内的管腔又因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实化,即原始食管腔消失,变为一实体性条索状结构。继之在密集的上皮细胞间再出现许多空泡,这些空泡彼此融合后又形成新的食管腔,即后来的成体食管腔。

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从食管腔内向外突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状突起,称食管憩室,内壁为食管上皮组织。多见于成人,是一种后天性疾病。多发生于食管咽食管结合部、食管中段或食管膈上段。咽食管结合部发病原因可能是吞咽运动时对食管壁产生压力,而在食管肌层的解剖薄弱区或肌层缺乏部位,压力可使食管黏膜经解剖薄弱区向外疝出,几年之后可形成一个盲袋,即憩室。食管中段憩室多因纵隔或肺门结核的瘢痕收缩和牵拉所致。食管膈上段憩室系食管黏膜从肌层薄弱处突出所致。

病理学

憩室多向食管右侧和前壁扩展,极少向后。其囊壁包括食管壁的全层和一部分瘢痕组织,此类憩室一般多不大,常为单个,偶也有多发。憩室颈部与食管腔的通口多为敞开,故多不发生食物淤积情况。随病变不断发展,被牵引的食管壁发生进行性萎缩,或该处食管壁已为炎症侵犯而有瘢痕组织形成,局部成为食管壁的薄弱区,吞咽动作时食管腔内压力增加,同时当蠕动通过粘连区时,收缩只能作用在粘连区的周围,于是形成了敞开的憩室颈部,随食管内压增加,使憩室腔不断扩大,即所谓“牵引内压型食管憩室”或混合型憩室。巨大者可压迫食管成半梗阻,更加大腔内容积。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X线检查

由于小憩室可被充钡的食管所掩盖,应移动体位进行观察。Zenker憩室采取左侧斜位易见,因其好发后壁左侧,尤其头部转向左侧时更易显示。初期憩室呈现半月形光滑膨出,后期呈球状,垂于纵隔内。憩室巨大可压迫食管。内有食团时可见充盈缺损,并发炎症时黏膜粗糙。食管中段憩室可见漏斗状、圆锥状或帐篷状光滑的膨出物。总之,食管憩室的X线征象具有特征性,因此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二)食管镜检查

应在直视下进行,以免误入憩室内引起穿孔。内镜可见到憩室开口,即可判断其大小和部位,并能排除有无并发症,如炎症、出血、溃疡和癌变。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食管中段牵引型憩室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憩室切除术、憩室翻入埋缝术、食管支气管瘘缝扎修补术以及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等。憩室并发癌变或不能逆转的瘢痕狭窄,应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患者教育

1.进食时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至少在一个月内避免进食干硬固体和油炸食品。

2.进食后30~60分钟避免平卧,适当行走,促进胃排空;睡觉时应保持头抬高10°~15°。

3.按时复诊,如有不适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食管憩室急诊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进行准确细致的手术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手术野保持干净,吸引器充分吸引,避免咽喉和憩室内容物污染切口;严格无菌操作,创口充分引流,消除死腔;抗生素预防感染,这些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要点。

2.手术前尽可能对食管憩室的病变性质和解剖部位诊断清楚。可选用食管钡餐造影,也可考虑食管内镜检查,以确定憩室有无炎症、溃疡、癌肿、食管梗阻程度以及穿孔。但内镜检查可能穿破憩室,造成食管穿孔,需要特别注意。如临床上高度怀疑有食管穿孔时,食管造影剂应改为碘油或水溶性碘制剂,不应采用钡剂,因残留于纵隔或胸腔的钡剂可引起并发症。

3.手术前放置胃管至食管,以冲洗憩室,进入手术室前将胃管放入胃腔。

4.麻醉方式采用气管带套囊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气囊充气,以防止手术时憩室内容物反流而被误吸入气管。

5.咽食管憩室有的憩室虽然很大,但其颈部一般很少超过1.5cm宽,如术中见憩室“颈部”很大,则表示解剖不彻底,还不是真正的颈部。

6.咽食管憩室切除时,注意勿损伤喉返神经,此神经在气管食管沟之间,通常不需要解剖气管食管沟。

作者
谭黎杰
来源
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第1版,978-7-117-06114-6
食管影像学,第1版,978-7-117-17042-0
临床解剖学丛书——胸部分册(第2版),第2版,978-7-117-18926-2
食管病学,第1版,978-7-117-13446-0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第1版,978-7-117-10584-2
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第1版,978-7-117-26099-2
上一篇:膈上食管憩室 下一篇:贲门失弛缓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