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haryngoesophageal diverticulum
咽食管憩室是最常见的食管憩室,多位于环咽肌后方的近侧或环咽肌上方的咽食管结合部后壁,又称Zenker憩室。根据憩室大小及患者一般情况,其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环咽肌切开术、环咽肌切开加憩室切除或悬吊、经口腔内镜憩室切除等。国外推荐以下咽食管憩室的治疗策略(图1)

图1 咽食管憩室的治疗策略
(一)单纯环咽肌切开术
1.适应证
(1)直径在3cm以下的憩室,单纯环咽肌切开术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术后憩室自行消失。
(2)憩室穿孔应予急诊手术。如伴有严重感染,应先作引流,以后二期手术处理憩室。
2.术前准备
有营养不良者,应纠正营养状况,必要时行胃肠外营养。能进食者,手术前三天改半流质。可采用体位排空或多饮水的方法,冲洗憩室内潴留的分泌物、食物或残留的钡剂,以防在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因误吸而引起的肺部并发症。加强口腔卫生护理。有肺脓肿或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者应先予以处理。术前放置胃管。
3.外科治疗
环咽肌切开术适用于憩室小而基底部宽的患者。术中只要单纯切开紧缩的环咽肌纤维,使之得以松解,憩室膨出的黏膜即自行回缩。
(二)环咽肌切开及咽食管憩室切除或悬吊术
1.适应证
(1)憩室<3cm,但术中发现环咽肌切开后,憩室黏膜不能自行回缩消失。
(2)巨大憩室,无法行内镜憩室切除术。这类患者只适合行环咽肌切开加憩室切除术,不能行憩室悬吊术。
2.外科治疗
切口的选择和憩室的显露,及环咽肌切开同单纯环咽肌切开术。如行憩室切除,在显露憩室后,沿憩室囊壁向下解剖,到达其颈部。在其与憩室颈部黏膜平行处切除憩室。若憩室较大,可在其颈部切开黏膜,边切边用细线间断内翻缝合,使线结位于食管腔内,直至全部切除憩室。目前,多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作憩室切除。
憩室悬吊术:如憩室较少或憩室颈部较窄,可行憩室悬吊术。多将憩室底部缝合悬吊于颈椎筋膜即可(图2)。

图1 环咽肌切开及咽食管憩室悬吊术
注:(1)颈部切口;(2)暴露憩室;(3)显露憩室颈部;(4)切开环咽肌;(5)将憩室底部缝合悬吊于颈椎前筋膜。
3.并发症
咽食管憩室的手术效果满意。手术死亡率约为0.8%~1.2%。不论采用何种术式,手术并发症仍以病变处的瘘、脓肿和血肿形成最为常见。憩室切除术后的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大多数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切口处可见唾液外溢,可持续不同时间,经术周或数月后自行愈合。单纯憩室切除术后瘘的发生率比憩室切除术加黏膜外肌层切开术高1倍。其原因可能是环咽肌的收缩作用有助于瘘的发生。
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8%~3.2%,可导致患者声音嘶哑(单侧声带麻痹),但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少见。在切除憩室时如果黏膜切除过多,术后可造成食管狭窄,出现吞咽困难。约3.6%~4%的患者,术后憩室复发,需要再次行憩室切除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病率约为1.8%。纵隔感染的病例罕见。
(三)咽食管憩室的内镜治疗
内镜下缝合器辅助的憩室切开术是近10余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令人兴奋的治疗咽食管憩室的新技术。1993年最早由英国和比利时的外科医师报道。由于其手术创伤小、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已在临床上迅速推广。
1.手术方法
麻醉和体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平卧位,头颈后仰。
手术步骤
(1)自口腔放入双阀的Weerda憩室镜(Karl Starz),其上缘在食管入口处恰好将咽推向上方,可以暴露食管入口和憩室腔。
(2)打开憩室镜的前后段,放入内镜缝合器和内视镜。
(3)放入30mm Endo-GIA,底座在食管腔,另一端放入憩室。闭合缝合器后激发,即切开了憩室囊和食管壁(包括环咽肌)。如憩室大,可再作切割缝合。
(4)也有采用二氧化碳激光作憩室囊壁和食管的切开(endoscopic laser-assisted diverticulostomy,ELAED)。其优点是当憩室较小(<3cm),放入切割缝合器困难时,激光切割较方便,但其术中出血的风险较缝合器切开大。
2.术后处理
该手术无开放伤口,不需要放置胃管,一般患者术后当天即可进流质饮食,在国外许多医院已作为门诊手术。除了在张口和颈部后仰困难的患者不能施行外,几乎适用于所有咽食管憩室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