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ulmonary echinococcosis
中文别名 :肺包虫病
肺棘球蚴病(肺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肺部引起的寄生虫病。细粒棘球绦虫寄生在犬,狼、狐等终宿主的肠道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的土壤、水、草。人或家畜等中间宿主吞服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孵化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随血液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大多数幼虫停留在肝脏,发育成棘球蚴亦即包虫囊。少数蚴虫可进入肺,甚或经肺进入体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器官组织,发育成包虫囊。患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新鲜内脏被犬、狼等吞食后,包虫囊中生发囊的头节又在肠内发育成为成虫。
棘球蚴病是流行于畜牧区较多见的寄生虫病,我国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病率较高。包虫囊肿最多见于肝脏、约占75%,次之为肺、约占10%~15%,此外也可发生在脑、心包、心脏、纵隔、脾、肾、肌肉、肠系膜、盆腔等处。
肺包虫囊肿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但以单发性为多见。右肺比左肺多见,下叶比上叶多见。
肺包虫囊肿常位于脏层胸膜之下,大小不一,一般1~10cm,巨大囊肿可占据一侧肺野,压迫肺和支气管,并将纵隔推向对侧。包虫囊肿含有外囊和内囊。内囊为主体,又可分为内、外两层。囊内有囊液。内层为细胞胚层,亦即生发层,具有繁殖能力。生发层的细胞增生向囊内突起,生长出育囊,子囊和头节。子囊是从生发层脱落后浮游于母囊囊液内的育囊。子囊内部结构与母囊相似,其内层细胞又可生长孙囊和头节。头节由子囊发育而成。从囊壁脱落入囊液中集聚的头节称为包虫囊沙。在终宿主体内每一个头节均可生长发育成为成虫。内囊外层为角皮层,由生发层细胞分泌物构成,为无细胞结构的半透明膜,状如粉皮,具有弹性,能吸收营养,排出代谢产物,保持囊液数量,起保护生发层的作用。囊液澄清、无色、弱碱性,内含无机盐、尿素、蛋白质、卵磷脂、葡萄糖和酶等,起保护头节和供给营养的作用。囊液中尚含有毒性白蛋白,可能是囊肿破裂囊液逸出时产生过敏性反应的一个原因。包虫囊肿的外囊是宿主组织对内囊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在肺包虫囊肿病例中囊肿周围受压迫的肺不张组织,也是外囊的组成部分。外囊包绕内囊的周围,厚度约3~5mm。外囊与内囊之间一般不形成粘连。如包虫囊肿退化衰亡则囊液被逐渐吸收,转变为混浊胶冻样物质。母囊壁及子囊均可呈现钙化。
肺包虫囊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施行手术摘除囊肿,术中应注意避免囊肿破裂,防止囊液外溢入胸膜腔或胸壁软组织引起过敏反应或棘球蚴病播散。
手术方法有:
1.包虫囊肿摘除术
适用于无并发症的包虫囊肿。全身气管插管麻醉下经剖胸切口充分显露囊肿。用纱布垫遮盖保护囊肿周围组织。穿刺囊肿,抽出部分囊液后注入10%氯化钠溶液以杀灭头节。10分钟后切开外囊,将内囊全部取出。囊肿不太大者也可以不穿刺囊肿,只小心地切开外囊,然后沿外囊和内囊间隙扩大切口。此时于气管内加压吹气使肺膨胀,内囊即可完整地逸出,然后剥离切除外囊壁,缝合与囊肿相通的小支气管,再将囊壁对拢缝合以消灭囊腔。
2.肺切除术
已并发感染的包虫囊肿则需施行肺切除术,按包虫囊肿病变的范围作肺叶或肺段切除术。
因病变多发,范围广泛或患者情况不适于施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可服用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
在棘球蚴病流行地区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牧犬登记管理,定期给予驱绦虫药物。保护水源,加强屠宰场管理,妥善处理病畜内脏,挖坑深埋或集中焚烧。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饭前洗手,不食受污染的食物,不饮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