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ccidioidomycosis
肺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是由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is)导致的肺化脓性、肉芽肿性真菌感染。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土壤申生长发育分裂成孢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囊壁破裂,释放孢子成为菌丝型真菌。菌丝产生分节孢子。当菌丝折断后分节孢子随气流漂浮,人和家畜吸入合分节孢子的尘埃即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球孢子菌病流行于南美洲和美国西南部,多见于农村,有些地区发病率甚高。近年来,世界各地均发现零星病例。
分节孢子吸入呼吸道,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即可导致肺组织炎变。早期病变与小叶性肺炎相似,在病灶中可找到孢子囊,孢子囊可引起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的肉芽肿反应,邻近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早期即肿大,与肺部病变一起形成原发综合征。绝大多数病例肺部病变经纤维化愈合后不再复发,但如坏死的淋巴结穿破人支气管则可在肺部又引起新的病变。肺部病灶相互融合可以发生干酪样坏死或形成空洞。侵及胸膜即导致纤维素性或肉芽肿性胸膜炎及胸膜腔积液。有些肺球孢子菌病可形成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肉芽肿,称为肺球孢子菌肿,易与肿瘤相混淆。
一部分病例球孢子菌可播散到肝、脾、肾、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心包膜、皮肤、皮下组织等器官组织。
大多数急性肺孢子菌病可自行愈好,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
对有症状的急性感染、慢性肺孢子菌病、胸膜累及或病变播散者及免疫抑制宿主应予治疗。高补体结合滴度表示已发生播散,需要治疗。轻、中度非脑膜肺外受累,应用氟康唑(fluconazole)≥400mg/d或伊曲康唑(itraconazole)400mg/d治疗,由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研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疗程6~18个月。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对球孢子菌病疗效最好,但毒性作用较大,适用于下列情况:①急性期重症患者;②补体结合试验效价持续增高,达到1∶64以上,用以预防病变播散;③肺空洞性病变,痰培养粗球孢子菌阳性;④播散型球孢子菌病;⑤进行性慢性肺球孢子菌病;⑥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的急性球孢子菌病例;⑦需施行肺切除术或脓肿、窦道、淋巴结、死骨等病灶引流或切除术的球孢子菌病例。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根据感染程度连续用药,直至总用药量达到1~3g或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氟康唑或伊曲康唑。
艾滋病伴有球孢子菌病时要采取维持疗法以防止复发,200mg/d咪唑类药常是足够的,不能耐受唑类药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每周静脉注射。
肺部空洞性病变持续存在2年以上,空洞直径超过2cm,或空洞迅速增大,壁厚,伴大量咯血,以及肺球孢子菌病与肺结核合并存在者,宜施行肺叶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