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肺真菌病
肺真菌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

英文缩写
PFI
概述

肺真菌病(pulmonary mycosis)指由真菌引起的肺部疾病,主要指肺和支气管的真菌性炎症或相关病变,广义地讲包括胸膜甚至纵隔真菌病变。致病菌以念珠菌﹑曲霉菌最多见,而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球孢子菌﹑放线菌﹑奴卡菌和毛霉菌较少见。

临床上通常把真菌分为致病性真菌与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或称传染性真菌)为原发性病原菌,常致原发性外源性真菌感染,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和孢子丝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或称机会性真菌)多为腐生菌或植物致病菌,平时寄生或定植于宿主体内,当人体出现易患因素时会导致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毛霉和肺孢子菌等。

真菌引起病变的决定因素是真菌的毒力﹑数量与侵入途径。根据真菌致病性的强弱及患者免疫功能的健全与否,感染真菌的方式分为侵袭性(直接侵犯)﹑散播性(随血液播散至多个器官)和定植(寄生于人体浅表部位,未感染发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指真菌直接侵犯(非寄生﹑过敏或毒素中毒)肺或支气管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所导致的疾病,多由曲霉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毛霉菌和肺孢子菌引起。

病原学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深部致病真菌可分为:①真性致病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和芽生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曲霉、毛霉菌和隐球菌。真性致病菌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侵犯免疫功能正常者,常呈地域性分布。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与机体抵抗力降低、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常发生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以及放疗后。肺部真菌感染是由于吸入真菌而引起的。肺外脏器的真菌感染,病原侵入途径几无例外也是呼吸道。因此,肺真菌感染比较多见,临床表现易与结核病、肺化脓症和肺肿瘤相混淆,确定诊断大多需依靠微生物学和病理学检查。从事胸部外科临床工作的医师对肺真菌感染应有所了解,以便于注意预防严重真菌感染的发生和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病例。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念珠菌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仅示两肺中下野纹理增粗。念珠菌肺炎X线检查显示双下肺纹理增多,纤维条索影伴散在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结节状阴影,呈支气管肺炎表现;或融合的均匀大片浸润,自肺门向周边扩展,可形成空洞。双肺或多肺叶病变,病灶可有变化,但肺尖较少受累。偶可并发渗出性胸膜炎。

2.痰液检查:连续3次以上痰培养有念珠菌生长,涂片查见菌丝,或经动物接种证明有致病力。为排除寄生于咽喉部念珠菌污染,留痰标本时应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数次,弃去前两口痰,取以后的痰标本,立即送培养。亦可取经支气管镜或气管导管吸出液送检。应注意痰液不宜在室温下存放太久,否则亦可能有菌丝体生长。

3.免疫学检查:血清念珠菌特异性IgE抗体测定。通常在感染14天后血清出现血清沉淀素,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检测方法。

4.病理学检查:为确诊肺念珠菌病的依据。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首先治疗原发病及祛除诱因,如控制糖尿病,治疗慢性肺部疾病,停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抗癌药物,停用留置导管及雾化吸入等。加强口腔护理,漱口。口腔真菌感染可用多聚醛制霉菌素溶液漱口或局部涂敷。

对肺部白色念珠菌的一般感染,可用酮康唑每次0.2g口服,每日1~2次,或用氟康唑,第一天400mg,以后200mg,每日1次,连用4周,症状消失再维持用药1~2周。严重感染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开始剂量每日0.1~0.25mg/kg,静脉滴注,逐日或隔日增加5~10mg,至每日1mg/kg,总剂量1~2g,疗程1~3个月。该药毒性反应较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5‐氟胞嘧啶胃肠吸收良好,每日100~150mg/kg,分3~4次口服,静滴时分2~3次,疗程2~6周。病情严重者可与两性霉素B合用,但疗效不能肯定较后者单用更好。5‐氟胞嘧啶主要从肾脏排泄,用时必须注意肾功能及骨髓抑制情况。

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首选伏立康唑,本品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也可治疗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包括克柔念珠菌)、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静脉滴注:负荷剂量(第1个24小时)每12小时给药1次,每次6mg/kg(适用于第1个24小时);维持剂量(开始用药24小时后)每日给药2次,每次4mg/kg。口服:负荷剂量(第1个24小时)每12小时给药1次,每次400mg;维持剂量(开始用药24小时后)体重≥40kg者,每12小时1次,每次200mg;体重<40kg的成年患者,每12小时1次,每次100mg。疗程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和微生物学反应而定。静脉用药的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视觉障碍、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败血症、周围性水肿、腹痛以及呼吸功能紊乱。侵袭型者抗真菌药也可选用两性霉素B。对曲霉菌球一般不主张空洞内用药和全身抗真菌治疗,反复咯血者可考虑外科切除。过敏型者常需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伊曲康唑对肺曲霉菌病可能有一定疗效,每次200mg,口服,每日1次,侵袭型者,每日2次,平均疗程1~3个月,毒性反应较酮康唑为低,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瘙痒等,肝毒性较酮康唑为少。

无免疫功能受损且无播散证据的肺隐球菌病患者不必治疗。对有隐球菌性脑膜炎等播散性病例,可应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疗程3~6周。氟康唑对肺隐球菌病和隐球菌性脑膜炎也有一定疗效,疗程2~3个月,必要时延长至6个月,并应注意毒副反应。

作者
曾亮
来源
实用外科学 下册,第3版,978-7-117-14353-1
呼吸系统疾病,第1版,978-7-117-18632-2
内科手册,第7版,978-7-117-13161-2
现代社区临床诊疗纲要,第1版,978-7-117-11862-0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