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raumatic pneumothorax
气胸是指胸膜腔内积气,由胸部创伤引起的气胸称为创伤性气胸。闭合性损伤中多由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脏层胸膜、肺组织致空气进入胸膜腔;开放性损伤中利器穿破胸壁、壁层胸膜致外界空气经创口进入胸膜腔。气管支气管及食管损伤也可引起气胸。
1.闭合性气胸
肋骨骨折端刺破胸膜和肺,使空气进入胸膜腔,气胸形成后,空气逸入胸膜腔的肺裂口随即封闭,使之不再继续漏气。此类气胸一般对胸膜腔内负压影响不大,因而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
2.开放性气胸
刀刃锐器所致的胸壁伤口,可成为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的开口,以致空气可随呼吸而自由出入胸膜腔。伤侧胸膜腔负压消失,肺被压缩而萎陷,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而使纵隔移位,健侧肺扩张受限。在吸气时,健侧胸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这种反常运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能影响静脉血回流心脏,引起循环功能严重紊乱。此外,吸气时健侧肺扩张,吸进的气体不仅来自从气管进入的外界空气,也来自伤侧肺排出含氧量低的气体;呼气时健侧肺呼出气体不仅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同时也有部分气体进入伤侧肺。部分气体在两侧肺内重复交换,造成严重缺氧。
3.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是一种很严重的胸部损伤。气体来源于严重的肺裂伤或支气管裂伤。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当吸气时,胸腔内压力降低,活瓣开放,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不能排出。胸膜腔内气体不断增加,压力逐渐增高,形成张力性气胸。由于胸腔内的气体迅速增多,压力急剧上升,伤侧肺受压萎陷,并将纵隔推向健侧,健侧肺间接受压,上、下腔静脉因推动胸腔负压的作用,又有移位扭曲,回心血流受阻。这一系列的变化,可在短时期内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创伤性气胸分为三类: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
闭合性气胸是指气胸形成后,空气进入胸膜腔的通道即行封闭,胸膜腔不再与外界或呼吸道相通。这类气胸最常见。
开放性气胸是指胸壁创口形成后,胸膜腔与外界交通,空气自由出入胸膜腔。此时胸膜腔内负压消失,压力与大气压相等,患侧肺萎陷、通气量减少。呼吸活动时由于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造成纵隔在每次呼吸活动中左右摆动,纵隔摆动可影响静脉血回流及心脏射血,引起循环功能紊乱。此外,吸气时患侧肺排出的含氧量低的气体混同经呼吸道吸入的空气一起进入健侧肺,呼气时一部分从健侧肺排出的气体又进入伤侧肺,这样使通气无效腔增大,残气量增多,造成缺氧。
张力性气胸是指胸膜腔积气压力高于大气压的情况,较少见。张力性气胸常由肺挫裂伤、气管支气管破裂所致。开放性气胸病例如创口封闭不严密,亦可产生张力性气胸。空气经创口入胸膜腔,创口起单向活瓣作用,每次呼吸活动时空气易进入胸膜腔而难于排出,或进多出少,于是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增高,对纵隔和健侧肺的压迫越来越严重。胸膜腔积气可进入纵隔和皮下组织导致纵隔和面、颈、胸等处皮下气肿。
胸部X线显示肺萎陷和胸膜腔内积气,还可见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胸膜腔穿刺可抽出气体。
1.闭合性气胸
如胸膜腔积气量在30%以下且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可不予治疗,定期作X线检查,积气可自行吸收。症状明显者或积气量超过30%时,可作胸腔穿刺术,抽出气体。积气量超过50%以上时,宜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积气。
应当强调,闭合性气胸患者如需气管内插管作全身麻醉或正压辅助呼吸时,事前必须常规作胸膜腔闭式引流,以免发生张力性气胸。
2.开放性气胸
胸壁开放性创口最好在患者用力呼气末时用无菌厚敷料覆盖紧裹,再迅速经肋间放置胸腔引流管,然后施行清创术,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
3.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的处理原则是立即排气减压。急救现场条件受限制时,可先用数根大号注射针头经胸壁插入胸膜腔内,将张力性气胸转变为小面积开放性气胸,降低患侧胸膜腔内的压力,然后引流胸腔。初步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后,再对胸腔内脏器的创伤情况进行检查,判明伤情并作针对性处理,术后予胸腔持续引流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4.纵隔气肿
对疑有纵隔器官受压者,可在胸骨切迹上方作一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并予充分游离,以便于气体排出。皮下气肿在气胸缓解后均能逐渐自行吸收,本身不需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