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第三、四鳃源性囊肿及瘘管
第三、四鳃源性囊肿及瘘管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hird and fourth branchial cyst and fistula

概述

第三、四鳃源性囊肿及瘘管(third and fourth branchial cyst and fistula)是胚胎时期第三、四鳃弓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是鳃源性囊肿及瘘管中最少见的类型,其中瘘管较常见。1981年,Liston等对第三、四鳃源性瘘管走向进行了描述:两者均起源于梨状窝,前者从梨状窝底部穿出甲状舌骨膜,顺颈动脉鞘下行,沿迷走神经行走,越过舌下神经,开口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后者自梨状窝尖部穿出,沿颈总动脉后方,跨过舌下神经,下行钩绕主动脉弓,开口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下部。由于病变部位反复炎症或手术治疗导致瘢痕增生,局部结构紊乱,临床上难以区分瘘管走行。临床上将瘘管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不完全性外瘘管,最常见,只有与皮肤相通的颈侧外瘘口,而无与梨状窝相通的内瘘口;Ⅱ型为不完全性内瘘管,少见,有内瘘口而无外瘘口;Ⅲ型为完全性瘘管,较常见,同时具有内、外瘘口。由于瘘管走行变异大,临床特征不典型、内瘘口不易发现等原因,国外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占鳃源性囊肿及瘘管2.4%~17.1%,而国内未见报道。因第三、四鳃源性瘘管的内瘘口均位于梨状窝,且临床表现相似而统称为“梨状窝瘘(pyriform sinus fistula)”,故将两者一起讨论。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保守治疗

急性炎症期应以控制感染为主。脓肿形成者,应予充分引流,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引流方式首选穿刺抽脓,尽量避免切开,以避免形成医源性瘘管、皮肤瘢痕,增加后期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

2.手术治疗

开放性手术切除曾经是主要的手术方式,但此术式难度大、并发症多,且复发率也不低。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尝试采用安全、微创、美观的内镜下手术,如化学或物理烧灼内瘘口、生物胶以及缝合技术使内瘘口闭塞等。

(1)颈部开放性手术(open neck surgery):完整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但因手术复杂,涉及颈部重要神经及血管,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主要适用于炎症静止1~2个月、年龄8岁以上的患儿。据国外研究,8岁以下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而8岁以上为2%,故8岁以下患儿应首选保守治疗或内镜微创手术,以延迟开放性手术时机。但国内学者认为,年龄并不是手术禁忌,术前明确瘘管走行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术中可借助显微镜,寻找解剖标志,精细操作,保护重要组织,避免并发症。

(2)内镜辅助下梨状窝内瘘口烧灼术:内镜手术(endoscopic surgery)适用于存在内瘘口的初治病例。该术式主要原理是破坏瘘管细胞结构,发生蛋白凝固坏死,促使残留管腔闭合。常用方法有电烧灼、激光烧灼、等离子烧灼等物理方法以及20%~40%三氯醋酸、硝酸银烧灼等化学方法。由于瘘管解剖上与喉返神经毗邻,因此烧灼法存在损伤神经可能性。该术式是否能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仍需要大样本病例研究来论证。但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其优点是微创、并发症少、颈部无瘢痕和住院费用低,可作为8岁以下儿童、拒绝开放手术或暂缓开放手术患儿的首选疗法。

来源
临床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1版,978-7-117-33054-1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