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econd branchial cyst and fistula
第二鳃源性囊肿及瘘管(second branchial cyst and fistula)是胚胎时期第二鳃弓、咽囊和鳃沟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是鳃源性囊肿及瘘管中最常见的类型,可高达75%~90%,其中以囊肿更常见。囊肿根据其解剖特点可分为四型:Ⅰ型位置表浅,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阔肌深面;Ⅱ型较常见,部位典型,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动脉间隙外侧和颌下腺后方;Ⅲ型位于颈动脉至咽侧壁之间;Ⅳ型位于咽黏膜间隙。瘘管以右侧多见,双侧罕见。外瘘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瘘管经过颈阔肌深面,沿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上行,穿过颈内、外动脉之间,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和茎突咽肌的浅面,在茎突舌骨韧带与二腹肌后腹之下、舌骨后缘上,以内瘘口终止于扁桃体窝周围。
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对于无症状的婴幼儿可先给予观察,不必急于手术。感染者应在感染完全控制后再实施根治性手术。部分病例瘘管可通向扁桃体隐窝,建议同时切除同侧扁桃体,以取得根治效果。但也有研究表明不一定要同期切除扁桃体。近年来亦有学者对BaileyⅠ~Ⅲ型的首次手术患儿采用内镜辅助下耳后发际入路手术,切口隐蔽、美容效果更佳。
手术方法:囊肿与一般颈侧良性肿瘤相同。瘘管沿外瘘口作梭形切口,根据瘘管走向,顺着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上沿颈鞘分离,将瘘管及其周围的瘢痕组织一并切除,并追踪至扁桃体窝,行同侧扁桃体切除,将内口结扎荷包缝合后用周围组织加强。术中必须认真识别瘘管,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仔细分离,切忌盲目手术。
术后使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放置的引流管可于24~48小时后拔除。同时施行扁桃体切除术者,多漱口清洁口咽腔,进软质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