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eritonsillar abscess
扁桃体周围脓肿(peritonsillar abscess)是指发生在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初起为蜂窝织炎,称为扁桃体周炎,继之加重形成脓肿。脓肿位于扁桃体被膜与咽上缩肌之间。常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尤其是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异物或外伤可直接感染。发病多在秋冬两季,学龄儿童多发。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属、甲型草绿色链球菌和厌氧菌属等。由于扁桃体隐窝,特别是扁桃体上隐窝的炎症,使隐窝口阻塞,其中的细菌或炎性产物破坏上皮组织,向深部侵犯,穿透扁桃体被膜,进入扁桃体周围隙,形成蜂窝织炎,导致扁桃体周围脓肿。本病年幼患儿少见,因儿童时期扁桃体被膜较成人厚而致密,均匀一致,无裂隙,因而淋巴组织不易向外伸出而引起感染。加之儿童扁桃体隐窝呈裂隙状,较表浅、分支少,隐窝口瘢痕少,便于引流,致病菌不易由扁桃体向被膜外穿透。本病多单侧发病。按其发生的部位,临床上分前上型(98%)和后上型两种。前者多见,脓肿位于扁桃体上极与舌腭弓之间;后者较少见,脓肿位于扁桃体与咽腭弓之间,炎症易向下扩散至喉咽及喉入口。
1.脓肿形成前
按急性扁桃体炎处理,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青霉素(或者联合甲硝唑)、克林霉素都是比较好的选择,给予输液和对症处理。必要时可联合激素的应用。
2.脓肿形成后
(1)穿刺抽脓。1%~2%丁卡因表面麻醉后,于脓肿最隆起处刺入。穿刺时,应注意方位,进针不可太深,以免刺伤咽旁隙大血管。针进入脓腔,即可抽出脓液。
(2)切开排脓。切开部位:①前上型者,选择最隆起和最软化处切开;也可按常规定位从悬雍垂根部作一假想水平线,从舌腭弓游离缘下端(与舌根交接处)作一假想垂直线,两线交点稍外即为切口处。切开黏膜及浅层组织后,用长弯钳向后外方顺肌纤维走向撑开软组织,进入脓腔,充分排脓;②后上型者,则在咽腭弓处切开排脓。次日复查,必要时可再次扩张排脓。反复穿刺抽脓及穿刺抽脓确诊后行切开排脓,是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痛苦较小的方法,但复发率最高。
(3)扁桃体切除术。扁桃体周围脓肿期手术是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较为适宜的方法,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有手术意向的患儿可优先选择。一方面,早期扁桃体切除粘连少、易剥离、不易留残体;另外,能使脓肿及时、充分引流,有利于炎症消退,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