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rader-Willi syndrome
中文别名 :普-威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三低肥胖综合征;肌张力减退智力减退性腺功能减退肥胖综合征
普拉德-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最早由Prader等在1956年报道。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异常,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新生儿肌张力低、发育延迟、身材矮小、行为异常、童年时期开始肥胖、下丘脑性性发育不良及特征性外貌。人类父源15号染色体q11-13区域的异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美国、瑞典和日本均有关于发病率的研究,从1/15000~1/5000不等,最近一个研究显示,出生发病率在1/29000,平均死亡率在3%。患儿常合并脊柱畸形,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及心肺功能。
遗传特征:在父源15q11-13区域存在SNRPN,NDN,MAGEL2,MKRN3印记基因,它们仅在父源等位基因上存在。若这些基因失去功能,便导致普拉德-威利综合征。虽然所有的患者均存在父源印记基因功能缺失,但有三种不同方式导致这一结果出现:大约70%的患者存在父源15q11-13区域微缺失,25%的患者是母源同源二倍体(UPD),约小于5%的患者是印记基因缺陷。
此病由基因诊断确诊,目前的基因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高分辨染色体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CR)等技术。由于所有的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均存在父源印记基因功能缺失,近10年来,已经建立并完善了MS-PCR方法检测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位于15q11-13的SNRPN基因序列经亚硫酸氢钠修饰处理后,父源DNA非甲基化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而母源DNA甲基化胞嘧啶则保持不变,再应用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便可将等位基因区分开。在正常人,应同时存在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而在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仅存在母源基因。MS-PCR耗时短,需样本量少,被认为是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佳的分子诊断方法。除SNRPN基因,ZNFl27、一些临近SNPRN的位点和印记中心侧翼区也可作为定位位点。经比较,SNRPN基因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诊断位点,此方法可检出绝大多数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并可用于产前诊断。
在新生儿期、婴儿期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早期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分子生物学手段,如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甲基化特异性PCR及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依赖的扩增技术。
(一)综合治疗
由于Prade-Willi综合征患者存在多方面问题,单一的干预治疗是不合理的,最好针对不同个体,制订出一系列的治疗方案,以求最佳效果。根据不同年龄组,以下方案可做参考:
1.新生儿期或婴儿期
这一时期首要问题是喂养困难。早期应用大孔眼、少量多次的奶瓶喂养,可解决足够营养摄入问题。若需要可考虑短期鼻饲。
2.幼儿期
随年龄增长,发育延迟成为主要问题。物理治疗很必要,早期教育干预及语言治疗可以改善认知发育及语言发育落后。18个月龄到3岁,喂养困难被摄食过度所取代,饮食控制治疗是必要的,其目的是将体重控制在小于第75W/H百分位。小于2岁的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治疗仍处于实验性阶段。在应用GH治疗前应先除外中枢性或梗阻性呼吸问题。
3.学龄期(青春前期)
肥胖及食物摄取相关的行为问题更加突出。3~9岁时严格控制每日卡路里摄入(2.9~5.9 kJ/d),与身高的关系是33~46 kJ/cm,脂肪提供的热量应小于25%,体重(同身高儿童)应降到第75~90百分位。这一年龄阶段,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多出现肥胖相关社会心理问题及其他行为问题。青春前期的GH治疗能改善身高及体重,改善生活质量。行为治疗计划的合理制订并实施,可改善对食物的占有欲强、皮肤损害、睡眠紊乱、脾气暴躁和强迫等行为异常。
4.青春期和成年
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青春前期即开始GH治疗,可改善最终的身高,特别是青春期,骨龄小于12岁的女孩。在无外源性性激素治疗的患者,性发育多不完善,导致性征的成熟程度与众不同,使患者精神压力增大。性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性征,并促进心理成熟,特别在男性患者,可促进男性第二性征发育。脊柱侧凸可见于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严重者可通过手术治疗。
由于现今对普拉德-威利综合征认识增多并合理治疗,许多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能成活到成年,并体重控制良好。如何使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为社会所接纳,并将他们合理安置很重要,职业前咨询应在学校中就开展。
(二)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作为诊断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的支持证据之一,脊柱畸形在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最新文献报道在45%~86%。此类侧凸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椎旁肌张力减低对脊柱维持力减弱、过度肥胖以及严重骨质疏松有关。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合并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在青春期往往会明显加重,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心肺功能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积极的矫形并控制畸形进展对提高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此类患儿的侧凸治疗有其特殊性:由于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儿体型肥胖,依从性差,因此支具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针对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学者提出了生长激素(GH)疗法,但目前此方法颇具争议,其改善侧凸的具体疗效尚不确切。因此,更多的医师倾向于外科治疗,通过矫形融合手术阻止侧凸发展,降低神经系统及心肺功能损伤的发生率。
有文献报道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儿脊柱侧凸的矫形手术原则可同特发性脊柱侧凸,并无特殊。然而考虑到椎旁肌张力降低是此类侧凸的重要发病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在融合节段的选择上,应参考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及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的融合原则,适当延长融合节段,而对于胸弯或腰弯的选择性融合应慎之又慎。另外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患儿的畸形严重,因此脊髓神经损伤的风险大;同时患儿多肥胖、合并糖尿病及骨质疏松,好动易激怒而依从性差,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常规侧凸患儿,因此需要充分重视。
我们在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治疗方面的经验及感想如下:① 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涉及多个科室领域,需相关科室通力协作,充分完善围手术期准备;② 与患者及家属积极交流沟通,充分交代手术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和配合;③ 我们既要注意调控患儿围术期血糖平稳,也要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护理康复教育,尤其是术后对患儿的看护。这点对防止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尤其重要。
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的再发风险与其分子遗传机制有关,绝大多数家庭的再发风险低于1%,但部分情况下可高达50%。在先证者基因诊断明确的前提下,母亲再次妊娠时,通过孕11周左右胎盘绒毛或孕16~20周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可进行胎儿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