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而休息后不能缓解为突出表现,可伴有低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流感样症状及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理解力下降、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但客观检查却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一组症候群。
人类社会进入21 世纪以后,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人们在享受着精彩而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快节奏、高竞争、多应激的生活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充斥于人生各阶段的竞争日益激烈,频繁的社会变化令人应接不暇,但是,人类的生理机能却并没有因此而相应进化,精神与身体的超负荷运转,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长期工作劳累过度、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其潜在的危害日久必然会显露出来——慢性疲劳综合征已成为当今困扰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问题。
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50%以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无法坚持正常工作和学习,而近年临床上以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仍在不断增多。因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预测:慢性疲劳综合征将成为21 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1998年6月,英国医疗卫生部门首席官员Kenneth 曾指出:慢性疲劳综合征为医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挑战!
当前,有关慢性疲劳综合征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但国内临床工作者对此问题仍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利于临床医生及相关人员做到对患病者的正确诊断,早期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更有利于广泛开展针对其病因、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过程的研究,以期尽早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故其发病机制多属推测。多数研究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是病毒感染、应激等多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其中,病毒感染、精神应激等因素改变了机体的免疫性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外有学者对于病毒感染与激活的NK 细胞、细胞因子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提出如下假说:病毒感染或潜伏感染病毒的激活作为触发因素导致免疫效应细胞的急性激活,宿主对这种感染有抑制反应因此建立了持续激活状态,这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因病毒感染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能直接损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作用于脑的不同结构的细胞因子受体影响神经系统功能;IL‐2 等细胞因子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成熟的激活NK 细胞从外周血循环渗到组织中会导致局部损伤,这种损伤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即可为神经‐内分泌的异常,细胞因子也可以和超氧化物离子反应产生过氧亚硝酸盐,并维持在这个高水平,进而会导致HPA 轴功能紊乱,激活减弱,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疲劳、认知障碍、肌肉关节疼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出现。
另一个可能的机制是一些人存在生物学易感性,经某些因素(不仅是病毒)如心理压力、应激因素的触发,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神经递质水平发生变化,如5‐HT 增多、阿片肽减少、多巴胺功能降低等,进而影响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可导致HPA 轴激活减弱、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生长激素、泌乳素分泌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继发病毒感染或引发机体潜伏病毒再活化,而这种作用同样是通过免疫激活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大脑的不同结构中的细胞因子的受体,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另外,还有学者从神经变态反应角度考虑,认为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了脑内器质性改变而使患者出现了认知行为障碍的表现,如记忆力下降、集中注意力有困难等。
躯体与精神应激事件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前很常见。故到目前为止,病毒感染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结论还难以确立,应激因素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之说却得到很多学者认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已得到公认,应激状态可通过影响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下调免疫应答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影响涉及HPA 轴和自主神经系统。已有证据提示内分泌系统至少HPA 轴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HPA 轴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基本因素,除有广泛的觉醒作用外,对刺激的耐受性、敏感性及疼痛、记忆睡眠等也有调节作用。HPA 轴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调节哺乳动物的应激反应。
无论是病毒感染还是应激因素作用于人体,最终都会导致HPA 轴的紊乱或激活减弱,在一定意义上说HPA 轴是各因素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共同公路”。
由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未明,现有的各种研究结果和证据多出自已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中,故难以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能推测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但这些因素之间究竟如何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何启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进程、有无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共同的机制,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疲劳是机体内许多生理生化变化的综合反应。生理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据推测可能是由于细胞或分子的营养需求与实际供应之间失衡所致,或是由于代谢废物的产生与清除之间不平衡所致。营养的供应不足与代谢废物的蓄积是导致生理性疲劳的机制。
有学者综合了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过度的体力或脑力劳动,造成大量的能量被消耗,同时会产生“疲劳毒素”,即乳酸、氨、氧自由基、过氧化脂质、脂褐素等代谢废物。由于疲劳,机体清除代谢废物能力降低,这些物质会在组织中堆积,造成局部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疲劳毒素”进入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失衡,使机体细胞遭受损害,还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由于“疲劳毒素”和缺氧使疲劳状态下的机体细胞线粒体轻度肿胀、变大变圆、基质变淡、嵴变短、嵴内腔扩张,线粒体生理功能衰退。“疲劳毒素”还能诱发细胞凋亡。“疲劳毒素”中有些成分可以使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开启,线粒体内凋亡相关物质释放,激活Caspase 酶系,这是细胞凋亡的最重要的途径。心、脑、肝、肾等多种组织细胞的凋亡,是很多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
疲劳状态下的机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导致离子顺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以致Na+内流,使胞内Na+增加;K+外流,使胞内K+减少。且由于疲劳机体ATP 能量缺乏,膜泵运转失调,胞内高Na+、低K+现象更严重,从而使细胞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降低乃至消失。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疲劳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则不止于此。有报告提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骨骼肌内线粒体的形态发生改变,其疲劳与骨骼肌内肌苷缺乏有关。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着肌肉细胞线粒体的生物化学或机械性的异常,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从神经传递到肌肉细胞,或从肌肉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感觉冲动过度亢奋。
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突触性疲劳同样也发生在大脑中,较大的刺激量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网络突触性疲劳,并因此而出现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的认知功能异常和行为表现。
Bounous 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免疫系统与肌肉组织竞争,后者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帮助淋巴细胞对细胞因子作出反应,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的这一功能较弱,较多的谷胱甘肽前体物被消耗在免疫系统。谷胱甘肽前体物的另一功能,即在肌肉需氧代谢中的作用被削弱,故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表现出疲劳、肌肉痛。McCully 等的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运动后的反应性乳酸增高、氧转运能力下降、肌肉中线粒体数量减少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下降。
功能影像学研究提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大脑在代谢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别。MRI 扫描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脑干与皮质下区域不同于健康对照组,SPECT 检查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后脑的血流下降,多发性硬化及急性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扫描显像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似。PET 检查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中脑前皮质﹑脑干代谢降低。核磁共振光谱(MRS)的测试结果,发现患者枕叶皮质的胆碱/肌氨酸比率(0.97)显著高于对照组(0.76),胆碱的空间分布存在缺陷,因此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大脑的磷脂代谢存在异常。
虽然有许多研究提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血清学、免疫学、病毒学等实验室检查、一些影像学检查、心理测查存在着异常,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项被纳入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指标。所进行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引起疲劳的已知疾病,而不是作为确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依据。
(一)血、尿、便常规检查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如无其他合并疾病,血、尿、便三项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二)心电图与X 线检查
在无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应属正常。
(三)生化检查
乙肝二对半及丙肝抗体、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促甲状腺素、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以排除易于发生疲劳的常见疾病。C 反应蛋白、免疫学检查、癌胚抗原可酌情选择。
(四)其他检查
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中对患者进行的影像学及功能影像学检查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一定改变,但目前这些方法还不能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确定诊断中。
1﹒MRI
有研究通过磁共振技术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额叶皮质出现异常,并据此推测这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所显示的严重认知障碍有关。一项对48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的调查,研究了脑MRI 和主诉身体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高度相关,显示伴有MRI 异常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比没有MRI 异常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报告了更多的身体功能障碍。另有观察用磁共振和CT 检查,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两侧额叶前部的大脑皮质灰质减少,并且右侧灰质减少的程度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程度呈正相关。
2﹒脑电图(EEG)与脑电功率谱分析
在疲劳的研究中,脑电图目前已成为最广泛采用的评定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之一,是测量疲劳的金标准。对于脑力负荷和疲劳的研究,国内外早就开展了多项工作。Saroj 和Ashley 等对驾驶疲劳的脑电图频率成分的变化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脑电图随驾驶疲劳程度的增加有相关性变化,不同驾驶条件下的δ、θ、α、β频段的平均幅值都随疲劳增加而上升。Boksem 等用脑电研究了精神疲劳对注意缺失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加,被试者反应时延长,出错率上升,而操作效率下降,θ频段和α低频段的功率谱值增大,这反映大脑皮质的活跃程度下降,可以用此来划分疲劳等级,这些实验都说明了脑电图是评价疲劳状态客观有效的手段。因此脑电图有可能成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脑疲劳的客观评定指标。
3﹒表面肌电图
是一种客观的、无创性的对肌肉的疲劳进行评价和研究的手段。可以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肌肉疲劳的评估。
4﹒等速运动
等速运动是一种由机械控制的特殊运动方式,等速运动已经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成为重要的一种评估和训练方法。由于等速运动技术在肌肉功能测试上具有定量化及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其在微弱肌力的测试上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使此项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来评价肌肉的功能和肌力的恢复上。在慢性疲劳综合征肌肉疲劳的评估中也可应用。
一、现代医学治疗
(一)药物治疗
由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功能。在药物治疗方面,曾通过双盲法探讨过许多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均未得到证实。Afari N 系统综述评价了1989~2001年间数十个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方法的对照试验,3/5 的试验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药物疗法中免疫抑制剂和抗病毒药物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和其他症状无效。因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药物代谢不正常,特别地表现出对任何治疗药物的低耐受性。因此必须以小剂量的一种或两种药物开始,如果必要,在4~6周后再增加药物。
文献中记载较多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抗病毒药
因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流感样症状,并有一些研究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与病毒感染相关,故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主要对抗EB 病毒)曾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但在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发现阿昔洛韦和安慰剂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故除非患者有合并感染,否则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均不宜使用。缺乏针对性地使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可以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增加耐药性病原微生物感染。
2.抗抑郁剂
超过80%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抑郁情绪,且病因学中有研究者认为5‐HT 异常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一个原因,5‐HT 水平降低可以导致睡眠障碍、疲劳、痛阈减低、缺乏动机与沮丧情绪。因此三环类抗抑郁剂如多塞平(多虑平)、阿米替林、去甲替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盐酸文拉法辛等可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还可以改善睡眠与缓解轻至中等度全身性疼痛,起效剂量常明显低于治疗抑郁症的剂量。不良反应包括口干、体重增加、心率加快。而新型抗抑郁药因品种不同不良反应有所差异,但均包括兴奋、睡眠障碍与增加疲劳感等不良反应,据报道氟西汀的这方面副作用可能要小一些。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效。Wilson 等的实验证实,睡眠时服用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即10~30mg 盐酸去甲替林)可改善睡眠和缓解疼痛。沈建华等采用舍曲林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非对照研究),方法为舍曲林25~50mg/d。伴睡眠障碍、焦虑者给予抗焦虑药,常用阿普唑仑0.4~1.2mg/d 或劳拉西泮(氯羟安定)1~3mg/d。并结合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采用90 项症状清单(SCL‐90 量表)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主观症状显著改善,SCL‐90 量表分数明显降低,尤以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的改善更为突出,故研究者认为舍曲林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报告Hickie对一组用传统抗抑郁药治疗基本无效的患者应用了一种新的抗抑郁药萘法唑酮,结果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抗焦虑药物
可使用抗焦虑药物来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焦虑症状,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均可选用。兼有抗抑郁与抗焦虑的新型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赛乐特)也可以选用。
4.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有明显的肌肉关节疼痛者可以应用。其他如萘普生、布洛芬、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也可应用。
5.镇静安眠药
临床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对许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相当敏感,而且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不良反应,出现新的症状。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使用要慎重,必须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后方可使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常有睡眠障碍。因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α波睡眠取代δ波睡眠问题,使用第三代镇静安眠药唑吡坦有效。另外还有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均可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中。
更多的镇静安眠药物内容参见第二章第七节“亚健康的干预”内容。对亚健康者的非药物睡眠调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6.氢化可的松
由于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轻度低下,血中氢化可的松的含量下降。故有学者通过补充小剂量类固醇以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疲劳等症状。大剂量补充治疗虽有益但可以引起肾上腺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Cleare等的实验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类固醇可以减轻疲劳,而另一个类固醇实验则没有阳性结果。
类固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否有效,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7.脱氢异雄酮(DHEA)
研究中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清DHEA 水平低。临床试验发现补充DHEA 可以改善部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尚无进一步结果。因而此药仅可以用于有DHEA 低下并有相应功能障碍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8.左旋肉碱
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肉碱缺乏被认为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原因之一。肉碱参与许多代谢环节,它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运动耐力、抗疲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纠正肉碱缺乏可促进各种代谢紊乱的恢复,增强机体的能量合成,提高最大运动耐力水平,起到抗疲劳作用。
赵亚明等对经临床确诊的血浆左旋肉碱含量低于正常的1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左旋肉碱治疗:左旋肉碱2g 加入5%葡萄糖500ml 静脉滴注,共7天。第8天复查空腹血浆左旋肉碱含量,总结疗效并复查血浆左旋肉碱的含量。结果10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7例疲劳、肌肉酸痛、肌肉无力、睡眠差等症状完全消失,工作能力恢复至病前水平,临床基本治愈。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表现为疲劳感比以前明显减轻,运动耐力明显增强,肌肉酸痛消失,工作能力提高,可完成日常的工作。10例患者治疗后血浆左旋肉碱含量全部达到正常水平。故此研究者认为左旋肉碱缺乏是造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应常规进行血浆左旋肉碱的测定,对缺乏者应进行左旋肉碱的补充治疗。
9.可用于改善疲劳乏力的药物
有学者建议针对疲劳症状可以使用中枢兴奋药物如哌甲酯(利他林),安非他酮及维生素B 12。5‐HT 受体拮抗剂如托烷司琼、奥坦西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疲劳症状。
10.抗低血压与抗心动过速治疗
慢性疲劳患者自主神经平衡存在异常,因副交感神经紧张过度,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症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直立时往往表现低血压和脱水症状。低血压被认为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一个特征。故可考虑使用升压药和正性肌力药。
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的一个解释是患者下肢有过多血管床。故应建议患者每天增加盐摄入,应每日饮水2.5L,摄入2~3 汤匙盐,偶尔可以静脉注射补盐。如果还不理想,可用氟氢可的松、亚欧甘草或血管收缩剂以使血压上升。此类治疗的不良反应是血压升高与水肿。
11.补充制剂
许多微量营养素缺乏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之一,会导致产生疲劳、疼痛及其他症状,故补充这些缺乏的物质被认为是有益的方法。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体内营养素的缺乏可能是微量的,加之这些营养素缺乏导致的严重临床症状较少,所以要想确定这些营养素是否缺乏很难通过临床表现判断,通常需要反复多次的检测。现将一些学者的临床应用研究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一些研究者通过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是补充B 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 6、B 12、维生素C 与维生素A、维生素E、磷酸腺苷、辅酶Q10、谷胱甘肽、镁、铁、锗、锌、褪黑激素、硒、L‐色氨酸、烟碱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等,认为可明显改善疲劳。镁能缓解肌肉疼痛;辅酶Q10 和夜樱花油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氟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建议避免使用含氟牙膏和其他有氟物品。
(2)补充烟碱辅酶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方法:NADH 能够提供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体内合成ATP 的原料,使能量代谢障碍状态的脑细胞、肌细胞产能增加,从而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感。另外,NADH 还可能调节神经递质的传递,有研究证实它还能够改善抑郁情绪。NADH 主要存在于鱼类、家禽、肉类食品中,故摄食肉类不足会使缺乏NADH 的概率增加。素食倾向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更应补充NADH。
有报告用NADH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效果是安慰剂的4倍。具体方法是:NADH 10mg 口服(空腹),每天1次,如2周后效果不佳,剂量增加1倍。Santaella 等用NADH 治疗1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结果这些患者的症状都得到显著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的IgG 和IgE 抗体水平也升高。另有研究者对26名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使用口服NADH 治疗,在0、4、8、12周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4周的药物清洗阶段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药物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其中8 人有效。认为NADH 可作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辅助治疗法。
(3)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一种方法:有研究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没有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法,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该种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他们用啤酒发酵粉的成分提炼出“Nagipol”(该物质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维生素K 和必需氨基酸)来进行临床诊断性的预防或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饮食研究表明“Nagipol”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活性添加剂,能够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正性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患者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使血生化指标正常。因此,“Nagipol”可以推荐为肥胖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饮食疗法。
(4)补充镁制剂的方法: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内镁的水平降低。骨骼肌细胞内低镁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肌肉疼痛乏力的原因之一。因此用柠檬酸镁200~300mg 每天1次口服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结果绝大多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能量水平提高,情绪改善,疼痛减轻。在另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发现肌内注射硫酸镁盐可以明显提高能量、减少疼痛、减少情绪反应。
(5)补充必需脂肪酸方法:此方法是基于脂肪酸代谢异常可能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中起作用的假说之上的。饮食中的营养不足会导致脂肪酸缺乏和免疫力下降,英国的一项研究认为有些患者患病与缺乏Ω‐3 和Ω‐6 这类脂肪酸有关。Puri用含有必需脂肪酸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酸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结果发现所有接受该治疗的患者8~12周症状均有改善。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发现必需脂肪酸(如鱼油、樱草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效,可以改善疲劳、不适、眩晕、集中注意力困难及抑郁等症状。许多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同时摄入EPA 脂肪酸和月见草油后,获得病情改善。
还有学者建议减少脂肪摄入,并且用单价不饱和脂肪酸取代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饮食中坚果也可提供必需脂肪酸。
(6)补充谷胱甘肽:Bounous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较多的谷胱甘肽前体物被消耗在免疫系统。故谷胱甘肽前体物的另一功能,即在肌肉需氧代谢中的作用被削弱,故患者表现出疲劳、肌肉痛。补充谷胱甘肽的意义即在于此。谷胱甘肽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二)免疫治疗
大量的研究结果已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免疫紊乱。故免疫治疗应当是根本性治疗。有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剂可以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状态,减轻患者的严重无力症状。但免疫疗法尚处于研究阶段,多数尚未应用于临床。有学者总结了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状况,现选录几则:
(1)Ampligen(不匹配双链RNA):是一种合成的核酸产品,被设计用于刺激干扰素合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双盲试验发现,和安慰剂相比,该药可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与行为表现。
(2)葡萄球菌疫苗:葡萄球菌疫苗的初步试验发现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作用。
(3)人参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人参提取物10mg/kg 体重可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能提高健康人及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抗体依赖性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二、中医治疗
慢性疲劳综合征虽然是1988年才被正式命名,但绝非新近才形成与发生,只不过由于其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和医学水平的限制,使人们对其未形成充分系统的认识而已。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给予对症处理,或针对可能病因的试验性治疗。相反,历代中医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近或相吻合的病证,如“虚劳”、“虚损”、“百合病”、“少阳病”、“脏躁”及各类“郁证”等。中医对与慢性疲劳症状群类似的病证不仅早就有认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上,中医药疗法自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治病的整体观及中医药治疗手段的丰富性使得中医可通过自成体系的认知疾病方式,分析、归纳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并可根据慢性疲劳综合征各个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通过全面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调和与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国内文献报道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方法包括中医的药物、针灸、按摩、食疗等。其治疗虽多为经验性与综合性的,但确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现综合既往研究及报告,将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介绍如下:
(一)中医辨证治疗
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位以肝、脾、肾为主,尤以肝、脾为多,肝郁气滞、脾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继而累及各脏腑。在认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依辨证论治原则,在辨证上强调辨发病、辨病位、辨病性,许多学者结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分别采用了不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中医辨证施治有很强的“独特性”,即辨证用药依医生的个人师承、思辨角度、临床经验会有很大不同,但殊途同归也是中医同病异治的最终结局。下面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辨证论治方略介绍如下,以供参照:
(1)有学者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可分为以下九种情况:
●肝气郁结
症见情绪抑郁,疲倦乏力,胁肋疼痛,纳呆,舌淡红,脉弦。
治法为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药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2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当归6g,薄荷3g,生麦芽15g,郁金9g,远志6g,生甘草3g。
●肝郁化火
症见疲乏无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痛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如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为清肝泻火,理气解郁。
药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4g,黄芩12g,沙参12g,白芍12g,丹皮9g,山栀9g,珍珠母15g,生甘草6g。
●心神失养
症见疲倦乏力,气短懒言,情绪抑郁,胆怯易惊,喜悲伤欲哭,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为益心气,宁心神。
药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淮小麦30~120g,炙甘草6~12g,大枣10g,桂枝6g,煅龙骨15~30g,酸枣仁9g。
●阴火内炽
症见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发热,口不欲饮,舌淡红,苔薄,脉虚弱。
治法为补中益气。
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生晒参10g(另炖),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当归12g,陈皮3g,升麻3g,生甘草5g,银柴胡12g,黄芩6g,威灵仙15g,仙鹤草15g。
●心脾两虚
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
治法为补气养血,益心健脾。
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当归6g,远志6g,酸枣仁12g,木香3g,龙眼肉12g,淮小麦30g。
●湿毒内阻
症见神疲嗜卧,不思饮食,食不知味,耳鸣,肢体困重,关节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为清利湿热,健脾益气。
药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南沙参15g,生黄芪15g,广陈皮3g,制半夏9g,木香3g,白术12g,泽泻9g,黄连6g,羌活、独活各9g,白芍15g,柴胡12g,防风6g。
●气阴两虚,毒邪未清
症见身热头痛,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四肢困倦,身重疼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苔薄腻,脉虚软。
治法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12g,人参9g(另炖),苍白术各9g,麦冬9g,五味子5g,葛根9g,陈皮6g,升麻3g,泽泻9g,黄柏9g,甘草3g。
●肝肾两虚
症见神疲乏力,健忘多寐,肌肉抽搐,肢体酸痛,经少经闭,面色黯黑,舌质瘦,脉细弱。
治法为补益肝肾。
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g,白菊花10g,生地、熟地各12g,山萸肉10g,茯苓12g,泽泻9g,丹皮12g,淮山药15g。
●阴虚风动
症见神疲乏力,肢体搐搦,肌肉掣痛,头晕目眩,耳鸣腰痛,舌红,脉弦细。
治法为益气养血,柔肝熄风。
药用地黄饮子加减:生地、熟地各10g,石斛12g,山萸肉12g,麦冬12g,五味子6g,石菖蒲12g,薄荷3g,生黄芪12g,远志9g,肉桂3g,当归12g,鹿角胶10g,肉苁蓉9g,仙茅12g,仙灵脾10g。
(2)近年文献研究中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施治方略很多,现择其不同(或辨证不同,或辨证相同而用药不同)撷录如下:
●气虚夹郁
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烦不寐,思维混乱,倦怠健忘,悲愁难欢等。女性还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治疗当补益基础上行气散郁,方以逍遥丸加减,药选当归、白芍、柴胡、白术、干姜、薄荷、丹皮、菖蒲、磁石、生姜、大枣等。
●心肺气虚
症见肺气不足,营卫失和,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故本病除疲劳,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外,还常兼见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微微发热,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喉痛,淋巴结肿胀以及心悸心慌、气短等。治疗当补益肺气,方选补肺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桑白皮、紫菀、太子参、菖蒲、远志等。
●肝肾亏虚
症见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健忘失眠,潮热盗汗,睡眠异常,小便异常等。偏阴虚者治疗当滋阴养血,补肾益肝,方以左归丸合生脉散为主,偏阳虚者用右归饮合桂枝甘草汤,阴阳俱虚者用归肾丸合二仙汤。肾精不足者可用大补元煎合血肉有情之品。药用生地、熟地、赤白芍、当归、川芎、枸杞、仙灵脾、覆盆子等。
(3)有学者认为根据本病病机为虚与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亦补亦疏,疏补结合,补虚损以疏调气机。补是补益,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辨清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疏是疏调气机,应根据气机紊乱的程度和所涉及的脏腑而采取不同方法,如疏肝理气,理气活血,理气和胃等。所谓疏补结合,即在补益时适当加入理气行气药物,使之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而在以疏调气机为主时,应适当加入一些滋阴养血或润燥生津药物,以防香燥之药伤阴耗液。总之,疏补结合,取长补短,共同达到调气机,理脏腑,补虚损,平阴阳,恢复身体健康之目的。故其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治疗方法归纳如下:
●气虚证
神疲乏力、肢体沉困、不耐烦劳、语声低微、呼吸气短、少气懒言、纳谷不馨、面色白、头晕目眩、心悸自汗、舌淡、脉虚细无力。治当补益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党参、焦白术、茯苓、当归、柴胡、升麻、炒白芍、炙甘草。若脘闷、纳呆,舌苔腻属挟湿者加苍术、砂仁、半夏;心悸甚者加柏子仁、龙齿;自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
●气血两虚证
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呼吸气短、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无华、手足麻木、指甲色淡或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而嫩、脉细弱无力。治当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加减: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五味子、远志、肉桂、炙甘草。头晕重者加杞子、菊花;失眠重者加枣仁、夜交藤、合欢花;肢麻者加鸡血藤、丹参、丝瓜络。
●气阴两虚证
神疲乏力、汗出短气、干咳少寐、纳呆、口干咽痛、头晕目眩、潮热、手足心热、腰酸耳鸣、尿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当补气养阴,方用四君子汤合左归饮加减: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熟地、萸肉、淮山药、杞子、女贞子、白菊花等。干咳少痰加沙参、麦门冬;口干咽痛加石斛、元参;潮热、手足心热加银花、柴胡、秦艽、丹皮、龟板;便干加生首乌、苁蓉。
●心脾两虚证
神倦乏力、心悸健忘、少寐多梦、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短神怯或有皮下出血、经少经闭,舌淡嫩、苔白、脉细弱。治当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味: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当归、广木香。心血不足者加熟地、白芍、阿胶;不寐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脘闷纳呆、苔滑腻者加半夏、陈皮、厚朴;经少经闭加益母草;皮下出血加仙鹤草、生牡蛎。
●肝脾不调证
神疲乏力、胸胁胀满、喜太息、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纳食减少、腹胀便溏,苔白、脉弦。治当健脾疏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香砂六君子汤: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柴胡、枳壳、砂仁、香附、川芎、炙甘草。胁肋疼痛甚加广郁金、延胡索;心烦易怒加山栀、连翘;便溏腹胀加白术、木香;吞酸加左金丸。
●肝肾阴虚证
乏力神疲、视物昏花、眩晕耳鸣、口干咽燥、烦热盗汗、虚烦不眠、筋脉拘急或麻木、或疼痛、腰膝酸软、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治当补肾养肝,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生地、萸肉、沙参、麦冬、茯苓、淮山药、杞子、当归、川楝子、丹皮。肌肉疼痛明显加地龙、秦艽、牛膝、元胡;头痛加杞子、菊花;关节疼痛加威灵仙、防风、青风藤;咽痛明显加山豆根、射干、元参;淋巴结肿痛加连翘、猫爪草、夏枯草。
●脾肾阳虚证
乏力神疲、形寒肢冷、面色白、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酸膝冷、小便频数、面浮肢肿、阳痿遗精、宫寒不孕、带下清稀,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迟细弱。治当健脾温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药用熟地、萸肉、茯苓、淮山药、泽泻、附片、肉桂、黄芪、鹿角片。腹部冷痛加炮姜、细辛;下利清谷加肉豆蔻、补骨脂;腰酸膝冷加巴戟、杜仲、仙灵脾、川牛膝。
还有学者认为中医少阳病、百合病、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症相似。认为少阳病以自觉症状为主,客观指征少,主要表现在寒热、情志、饮食等方面的异常并见口苦、咽干、目眩等;百合病临床以饮食、神志、感觉、行为等方面异常为主并见阴虚内热证;虚劳病之“虚劳里急诸不足”、“虚烦不得眠”、“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描述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极其相似,临床治疗可参考。对暴发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外感病史、寒热症状明显、病性属实者,治以调和营卫,可选桂枝汤类方、柴胡汤类方;对病程长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虚损明显者在补养的基础上理气解郁,治以小建中汤加减。若以肝失疏泄的情志症状为主则选柴胡汤类方;心虚神怯以精神涣散、睡眠障碍为主,选养心安神的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脾虚湿盛以倦怠肢困重、便溏为主者选理中汤;极度虚弱、腰膝酸软者则选肾气丸。
中医临床治疗宗旨就在于突出整体观念、辨证分型、随证施治,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整与个体化治疗,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方面,通过调整机体内在机制,调整激素水平,激发神经、体液诸系统自主互相配合作用,促使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趋向正常与平衡,从而使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协调发展,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前景与优势。但同时中医治疗也存在较多问题:临床上缺乏规范、通用的中医诊断标准,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各阶段的治疗情况较少有现代化的客观评价指标,使取得的疗效也缺乏客观化的评价;各中医临床研究者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对该病的中医证候认识的多样化与非特异性;临床辨证分型自成体系,证型各异有时使借鉴者无所依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治疗的个体化优势正体现在多样化与非特异性中。尽管有待改善,但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仍然有无可取代的优势。目前多数学者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位以肝、脾、肾为主,尤以肝、脾为多,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是慢性疲劳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今后的临床研究若能侧重从肝脾论治入手,应有望研制出治疗本病的基本方剂或特效药物。
(二)中成药治疗
见诸报道的及可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的中成药有:逍遥丸、丹栀逍遥散、人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四君子丸、二妙散、参苓白术散、左归丸、右归丸、参芪五味子片、人参首乌胶囊、养血安神片、复方阿胶浆、北芪五加片、血府逐瘀丸等。近年文献中报道用于本病治疗的中成药尚有生脉二号(中国中医研究院)、消疲灵、消疲怡神口服液、贞芪扶正颗粒等。注射用药有刺五加、黄芪等。中成药的应用亦须辨证,故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
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成药多具疏肝解郁、健脾养心、补血益气、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等作用。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则多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应激、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如据报道,四君子丸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丸不仅能够治疗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的脾胃气虚证,还具有调理胃肠道、促进肝脏修复作用,能从多方面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淋巴因子生成,还具有增加红细胞生成,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的含量,防止脑老化,调整肾上腺皮质与髓质的功能。六味地黄丸具滋阴补肾作用。临床用于肾阴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口干、潮热消渴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对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抗应激、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硬化、降血糖、降血压,以及保护肝肾功能,调节机体钙磷平衡。六味地黄丸还能提高脑、肝、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金匮肾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二味温阳散寒药物组成。肾阳虚以小便清、舌质淡、常年怕冷内寒为特点。此种类型体质的人,不宜服六味地黄丸,而应服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丸既能治疲乏倦怠、四肢无力,又能治气虚低热,对兼有长期低热者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