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未找到
近视眼的发病受到遗传及外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1985年,笔者在海拔3200m的青海湖畔,对山鹰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进行调查,共查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352人,因屈光不正而致视力下降者101人,视力下降率28.7%,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6.2%、39.6%、76.5%,本资料比西宁(2260m)、桂林(161m)的患病率高,均有显著差异,随着海拔高原的上升,近视眼似有增加的趋势。青海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近视眼的防治:①光线充足,人工照明符合标准;②功课安排不紧,课后作业不繁重;③青海湖是一望无际的湖面与大草原,无高楼遮挡视线。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近视眼患病率明显升高,不能不考虑眼球功能受到高原环境的损害。
高原地区居民视敏度下降,已被许多学者所注意,高原地区氧分压低,久居高原的人易产生慢性缺氧症状,在视网膜循环上可发生血流动力学的障碍,导致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甚至出血,这些都可造成代谢产物的蓄积。由于代谢产物不能迅速有效的排出体外,可刺激睫状肌,进而造成睫状肌、脉络膜、巩膜萎缩,眼球壁因萎缩而变得脆弱,在眼球运动、眼调节及眼内压波动等因素作用下,可导致眼球后极部扩张,以致眼轴延长。
在屈光不正类型方面,远视占5.56%,西宁中小学生远视为2.4%,远较内地为低,内地一般在10%以上,因为久居高原的人,脆弱的眼球壁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导致眼球后极部扩张,使在发育阶段上的远视眼,更早地进入正视和近视状态。
作者
刘正中;王青
来源
中华眼科学:全3册(下),第1版,978-7-117-18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