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外伤常引起面部骨折,累及眶。近年国外统计半数以上是由于意外车祸,其次是竞技、拳击、球类等钝器损伤。面骨损伤以颧骨多见,其次面中部眶底及眶缘损伤。面部骨折约70%伴眼部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36岁,老年及幼年均少。筛骨骨折中50%合并眶骨折。
面部外伤合并眼部损伤可为暂时性,约占80%,如结膜下出血、一时性眼球运动受限、角膜擦伤、视网膜水肿等。严重损伤较少,如前房积血、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角巩膜撕裂、眼肌损伤、晶状体脱位等。失明者约占3%,多因视神经撕裂、骨折刺伤、长期压迫缺血或视神经萎缩等。
眶壁损伤引起骨折易发生在眶底、眶下缘、眶纸板、眶外侧、眶顶及眶尖。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常由于眼肌嵌顿、眼肌撕裂伤、肌内出血以及神经肌肉损伤等。眼球内陷常由于眶内脂肪外溢、眶增大、眶脂肪坏死或眼肌缩短。眦距增宽多由于内眦韧带断裂或移位。视力障碍多由于球内出血、视网膜损伤或视神经损伤。有时可发现患侧眼球有下垂现象。一般认为眶损伤后如发现眼压增高,多说明有眼球损伤。
眶骨折有两类较为特殊,分述如下。
1. 颧骨骨折
颧骨与额蝶、眶、上颌及颞骨相连接。颧骨组成眶之外下角,因较突出,易受外力损伤。颧骨骨折有46%~60%累及眼。
临床表现:有明显外伤史,伤后眶下区麻木、颧突下陷、颧弓不整齐、额颧不整齐、眶下缘不整齐、张口困难。眼科检查有眶周水肿、结膜下出血、眶周皮肤撕伤、眶下区感觉减退、皮下瘀斑、眼球内陷、向上看有复视。X线检查见骨折线、两侧颧骨不对称,上颌窦模糊。血性鼻溢。
治疗:可经上颌窦、颞下凹、耳前眶侧皮肤切口复位,钢丝固定。少数可经结膜囊及外眦切开进路。
2.眶爆裂性骨折
又称压力性骨折,指钝挫伤,外物直径大于眶(如拳击、足球),外力突然击在眼球前方,眶内压力突然增高,然后向四周扩散,眶壁最薄部位以内壁泪囊后方和眶底眶下神经管内侧明显,易受压迫发生骨折,呈线形或粉碎,眶内脂肪可疝出,经常眼肌嵌顿在断裂处。眼球受坚硬眶缘的保护,损伤较轻,如角膜擦伤、前房积血等,偶见晶状体损伤、玻璃体积血等。
局部表现:外伤史,眶周皮下出血呈黑眼圈、睑水肿、皮肤撕伤、结膜下出血、眼球运动受限、神经肌肉损害、瞳孔缩小、球后出血,结膜下牵拉直肌有嵌顿感,伴有复视,尤其向上看时明显,眼球内陷、眼肌失调,轴位改变使眼球下垂。同时伴鼻出血或皮下气肿。
X线检查:可见骨折线、上颌窦积血、上颌窦内软组织阴影,CT可进一步证实。
治疗:应在伤后7~10日内探查复位。手术进路:①上颌窦前壁开孔,回纳眶内容,骨折复位,下鼻道作对孔,窦腔充填2~3日。对陈旧骨折,复位困难;②经眶沿距下睑睑缘2~3毫米作切口达眶缘,切透肌层,切透骨膜,在眶骨膜外剥离达到眶底骨折处,回纳眶脂肪及眼肌,如裂口大,可垫骨片、硅胶片、特弗龙等,防止再疝出。眶骨膜撕破处应缝合;③筛骨纸样板骨折,可经鼻内镜下筛窦开放,向眶内挤压纸样板骨折复位,鼻腔适当充填,保证充分引流。
3. 医源性损伤
诸如额窦手术、筛窦手术、上颌窦手术、蝶窦手术包括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均有可能损伤眶壁或视神经。鼻外额窦手术时有可能使滑车移位,上斜肌功能暂时障碍,多能自行调整。鼻内手术可损伤鼻泪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