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脉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或肾血管系统方面的同样情况,因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是脑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所以视网膜动脉所显示的动脉硬化程度,也就是脑动脉及周身动脉硬化的指征。但大脑血管的硬化,却不一定意味着视网膜血管的同样变化,即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并不能除外大脑血管硬化的存在,这是根据眼底变化对全身情况估计时所必须具有的认识。
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分类和程度各有不同,从病因学和病理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即老年性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
1.老年性动脉硬化
随着年龄的增大,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进入衰老阶段。老年性动脉硬化即代表生命在血管系统的衰老。这种改变比较普遍地分布于全身血管,与血压关系不大。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率较高,占40%~80%。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壁中层纤维样变和玻璃样变,致使弹力层和肌层受损,血管弹性和舒张性降低。由于管壁退行性变,管腔内血流量降低,使全身和脑供血减少,但很少造成严重组织损害。但如合并高血压,则病理改变明显。
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普遍变细、血管透明度降低、颜色变淡、反光带变暗、血管走行平直、分支呈锐角。由于舒张压不高,动静脉交叉处很少有变化。如合并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则动静脉交叉处有明显改变。
2.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因它对心脏、脑、肾脏、四肢和其他生命器官的影响大,故对其病因、病理学研究较多。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老年人,是在老化血管广泛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但青壮年也可发生。它可以与高血压无关,但有高血压时病情加重。粥样硬化好发于全身大型和中型动脉,也可累及小动脉。最常见于降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眼动脉较少受侵犯。故即使大的动脉粥样硬化已相当严重,眼底也可无改变,故眼底无症状并不能排除身体其他部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并不平行发展。而且粥样硬化的病变呈节段性而不是弥漫性或均匀地分布。因此在主动脉或一支大动脉某一节段上有散布的和融合的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在其邻近部分的血管壁几乎正常。
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近年研究较多,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血脂增高、吸烟和糖尿病等。血液中胆固醇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则胆固醇酯、磷脂及中性脂肪沉积在血管内膜深层,使内膜增厚、隆起,形成粥样化斑块,向内突起,使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阻塞。当病变进行时,向外可侵犯肌层和弹力层,向内破坏内膜,使其破裂形成溃疡面,在粗糙的溃疡面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和血细胞滞留而形成血栓,使血管堵塞。粥样斑块也可从大动脉管壁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流向其他部位的小血管,如可引起眼动脉阻塞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等。
眼底表现:眼血管粥样硬化一般发生在视网膜中央动脉神经内段和筛板区,视网膜部分仅发生在近视乳头附近的主干动脉上。位于筛板后的粥样斑眼底看不见,但由于病变处动脉管腔变窄,使动脉血流量减少,血流缓慢,视网膜动脉变细。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或静脉阻塞,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当粥样斑发生在视网膜血管时,多发生在围绕视乳头附近的大动脉管壁,粥样斑向管腔内突起,使该处血管局限性狭窄,管壁呈白色或黄白色,晚期粥样斑纤维化呈白色混浊斑或呈白鞘,甚至如白线样。荧光造影可有荧光素流通过,也可完全闭塞。
3.小动脉硬化
任何原因所致血压缓慢而持续的升高长时间不能降至正常,则全身小动脉产生增生性改变,最后纤维增生,即形成小动脉硬化。
其病理改变为血管中膜弥漫性细胞增生和肥厚,特别是血管内皮下、肌层、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甚至玻璃样变性,使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晚期血管壁纤维增生、完全硬化,丧失弹力和收缩力。
眼底表现:根据血压增高的快慢和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血压缓慢持续升高多表现为视网膜小动脉普遍变细,黄斑小血管纤曲呈螺旋状有明显动静脉交叉处改变。如果血压在短期内急剧升高,则视网膜可出现水肿、棉絮状斑、渗出、出血及视乳头水肿。

A

B

C
图1 视网膜动脉硬化
A.铜丝状动脉;B.交叉压迫现象;C.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主要在于预防各种诱发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