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冻伤
冷伤亦称冻伤,是由寒冷引起的组织损伤。在冬季地处寒区一带如黑龙江、内蒙古、西藏高原等地常有发生。
发生冷伤的直接原因是寒冷。通常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局部特别是肢体末端温度不断下降,当降至组织冰点以下时,就会发生冻结损伤。如周围环境温度稍高(0~10℃)但较潮湿,也可因局部散热过多和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非冻结损伤。
一般认为冷伤的程度与寒冷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成正比。但是寒冷能否导致冷伤,尚与环境、衣着、全身状态及作业性质等因素有关。
(一)致伤原因
1.潮湿
潮湿本身并不直接致伤。但由于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20余倍,因此,在寒冷环境下,潮湿可严重破坏防寒的保暖性而增加体热的散失。
2.冷风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通常停留于体表之间的空气层呈相对的静止状态,因而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但冷风会使空气对流加速,破坏了保温层,从而使体热散失。一般认为风速越大,保温散失越多,人体的冷感亦加剧。因此,风的冷却作用对发生冷伤有很大影响。
3.接触冷物
人体局部与极冷的金属、石块等导热性很强的器物接触时,会发生局部温度骤然下降,以致发生冷伤。如局部潮湿,可使皮肤与冷物冻结在一起,处理不当时还会发生裂伤。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在低温情况下肢体长时间静止或受挤压,均可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局部温度的保持,促使发生冷伤。
(二)易冻部位
冷伤多发生于足、手和颜面等部位。据抗美援朝志愿军某部统计,在后送的冷伤伤员中,下肢占97.3%,上肢占2.7%。平时与战争不同,据寒区部队近来统计,足冷伤占51.8%,手冷伤占36.5%,颜面冷伤占11.7%。
目前对局部冷伤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研究较为深入,认为原发冷伤和继发血液循环障碍是造成冷伤的主要原因。局部冷伤发病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一、生理调节阶段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生热和放散热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因而能保持体温恒定。当人体过冷时,不论寒冷强弱,作用久暂,人体抵御寒冷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完成。受冻之初主要表现为产生热增加,放散热减少,以保持中心温度,并减少末梢部位发生冷伤的机会。
(一)产生热增加
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①在受冻之初,对缺乏抗寒力的人,主要是增加肌张力,随之出现寒战,使代谢率显著增加至正常的数倍,同时耗氧量增加,称为物理性产热;②在继续受冷时,对具有一定抗寒力的人,肌肉以外器官的代谢活动也随之增加,称为化学性产热。与此同时,在脑垂体前叶的作用下,甲状腺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也促进了代谢过程。
(二)放散热减少
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反应来完成。人体受冷时,皮肤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使流经皮肤血管的血液减少,皮肤温度降低,从而缩小皮肤与环境温度的湿差,以减少放散热。但在持续受冷后,末梢血管往往出现扩张,以至舒缩交替。这种现象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其频度之大小和持续时间之长短,能较为确切地反映人体的耐寒力。因为,血管扩张可使局部血流增加,皮肤温暖;随之出现的血管收缩,可免除热量的大量散失。伴随着血管收缩与舒张交替,而出现冻痛与缓解现象。
二、组织冻结阶段
当组织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就发生冻结。组织冰点因组织种类和部位而异。既往曾认为皮肤的冰点为2℃,但实际要低于此值,为5.0~10℃。因此,一般组织开始冻结的温度应低于5℃。
组织冻结又可分为速冻和缓冻,常见的冷伤发病过程均属缓冻。缓冻时首先使细胞外液的水分形成冰晶状体,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状体逐渐增大。速冻时不仅使细胞外液冻结,同时也冻结了细胞内液。而且速冻时形成的冰晶状体一般较缓冻时为小。不论速冻或缓冻,一旦发生组织冻结,则进展均比较迅速,犹如结霜的过程一样,先形成冰核,进而向四周扩散。
局部冷伤的组织损伤,在冻结阶段就已开始,其损伤程度和可逆性与寒冷的强度及作用时间有密切关系。以往认为是机械性损伤,晶状体增大,细胞间桥断裂和细胞膜破坏。近来研究表明,冻结过程及融化时所产生的细胞损伤,主要是由于电解质浓度改变后,发生严重的细胞脱水和蛋白变性所致。
当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状体时,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随之上升,由此使细胞内水分逸出到细胞外,造成细胞脱水和皱缩。有人研究细胞失水达78%时,就能造成损伤。而在冻结时,失水程度可达85%~90%。与此同时还出现细胞膜类脂蛋白变性、细胞物质(三磷腺苷)丢失,细胞渗透性改变,细胞膜破裂,因而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各种酶的活性减低。此外由于血流与气体交换障碍,使细胞代谢率进一步下降(50%以上),因而也会造成有害的影响。Cooper认为所有组织局部在20℃冷冻1分钟以上,都会发生无菌性坏死反应。
三、复温融化阶段
复温融化后,如冻结仅限于皮肤表层,此时只出现一般炎症性反应,而不引起组织坏死,1~2周可痊愈。如深部组织也曾发生冻结,则复温融化后可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进一步发生损伤。
融化后血液循环暂时恢复,冻区血管扩张充血,但由于冻结阶段时已形成的血管壁损伤,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血浆渗出和水肿;同时出现血流缓慢,血液的有形成分堆积和凝聚,以至血栓形成,但大血管通常可以保存不受损害。据实验观察,复温融化后24小时,可见到小动脉和小静脉内有血栓,3~4天后就可发展成为广泛性血栓形成,造成组织坏死。
复温融化阶段的组织损伤,与复温方法关系甚大,通常用42℃温水快速复温,能明显地减少组织损伤。复温融化后,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损伤,称为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即冻结时的细胞脱水、蛋白变性和酶的破坏,是造成坏死的基本原因。但在一定条件下,因冻区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也可能成为冷伤的主要损伤。
(一)现场急救
(1)迅速将伤员移入温暖环境,脱掉或剪掉潮湿冻结的衣服鞋袜。
(2)应尽快用42℃温水实施快速融化复温,浸泡30分钟左右,局部外敷冷伤膏,尔后进行无菌包扎。禁用冷水浸泡、雪搓或火烤。
(3)伤部疼痛时,口服或注射止痛剂。
(4)注意局部保暖,迅速送医院。
(二)救护所的紧急救治
(1)对未进行复温而又处于冻结状态的冷伤,进行快速复温。
(2)复温后外敷冷伤膏,每日1~2次,无菌保暖包扎,不要弄破水疱。
(3)有条件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20ml的剂量给药。
(4)重冷伤伤员应肌注抗生素药物。
(5)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抗毒血清以预防破伤风。
(三)基层医院的早期治疗
(1)对全身冷伤或重度冷伤实施补充治疗后,于24~48小时内送专科医院。
(2)对Ⅱ度冷伤面积较小,生活能自理的冷伤伤员,应酌情留治。
(3)对暂时不能后送的Ⅲ度冷伤伤员,在留治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急救和早期处理的各项措施实施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四)专科医院的治疗
(1)有水肿和水疱的伤员应卧床休息,大水疱用无菌操作抽出水疱液,再用敷料包扎。
(2)根据条件,伤部或全身每天温浴40~44℃ 2次,每次30分钟。关节部位要经常活动。
(3)伤面敷冷伤膏或中草药浸膏。未破溃的患部可用茄子、辣椒的茎、叶煎水擦洗,每日1~2次。Ⅲ度冷伤等坏死组织分界线出现后,停敷冷伤膏。感染时用1%苯扎溴铵洗敷。
(4)坏死组织分界线形成后,一般不截肢。
(一)预防冷伤的基本原则
1.搞好宣传教育,普及防冻知识
对人民要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讲清搞好防冻工作对加强保障身体健康的意义。向居民积极宣传防冻知识,使其熟悉各种防冻方法,以减少或避免冷伤的发生。
2.掌握冷伤规律,制订防冻措施
在寒冷、强风、潮湿、疲劳和饥饿等条件下,如缺乏精神和物质准备,容易发生冷伤。冬季行军和户外作业过程中,大量出汗后在室外停留过久,或执行潜伏、伏击、站岗等肢体活动很少的任务时,亦易发生冷伤;初入寒区、零星外出、体弱和(或)有冷伤史的人员,更易受冻致伤。因此,防冻工作必须根据易冻时机、人员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防冻措施,以便有效地预防冷伤。
3.开展耐寒锻炼,增强抗寒能力
经常进行耐寒锻炼,充分发挥机体本身抗寒冷的作用,增强抗寒力,是防止冷伤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部队在寒冷条件下训练、施工、值勤等,都是很好的耐寒锻炼,因此,应把耐寒锻炼和完成各项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居民进行爬山、滑雪、跑步、打球等活动,积极进行锻炼;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能适应者还可用冷水洗脚和擦身。冷水锻炼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掌握“迟穿棉、逐渐添、室内减、室外穿”的原则,减少服装必须根据天气变化、任务性质和个人差异适当掌握。
4.做好充分准备,搞好物资保障
居民应及早做好各项防寒的物资保障工作,如及时搞好取暖设备的维修,积极改善饮食、热水和干粮的供应,利用旧布、旧棉、干草等制备一些补助防寒用品等。
(二)个人防冻注意事项
1.炼
积极进行耐寒锻炼,且要持之以恒。
2.动
无论做室内或室外工作,都必须做到静中求动,特别是活动手脚和揉擦面、耳、鼻部。
3.干
在各种情况下,都应克服困难,保持衣服和鞋袜干燥。脚汗重者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4.暖
合理使用防寒装备,做好保温,取暖、勤用热水洗脚,但在发生冷伤后,切忌用火烤、雪搓和捶打。切忌值勤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