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核爆后早期核辐射的γ射线与中子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日本广岛原子弹袭击后,放射性白内障的发生与距离有关,如有报道在2km内白内障发生率为54.7%,2~3km发生率为22.3%。在急性放射病患者中,白内障发生于全身脱毛者约为80%,而脱毛面积40%~60%者约为50%,无脱毛者约20%。晶状体发生混浊的潜伏期,短者6个月左右,长者可达30余年,一般为2~3年。日本广岛距爆心500~950m的7名罹难者,晶状体混浊而致视力降低的潜伏期平均2.3年。日本原子弹幸存者放射性白内障裂隙灯下所见,以后囊下粒状混浊为多见,也有圆盘状混浊、空泡聚集、血样或星芒状混浊。
试验观察表明,核爆炸光辐射也可造成人及动物晶状体灼伤。在一次10万吨级空爆试验中,位于爆心投影点34km处,该处早期核辐射剂量及冲击波超压值为零,一位25岁工作人员,未戴防护镜,窥视核爆炸火球,造成双侧视网膜烧伤,伤后45小时见双侧晶状体前皮质有鳞灰色混浊。一次万吨级空爆试验中,恒河猴在光冲量41cal/cm2剂量下,伤后6天出现双侧晶状体圆形及椭圆形灰白色混浊。另一次万吨级空爆试验中,受光冲量22~78cal/cm2作用后,56条狗眼病理检查发现28例晶状体发生早期混浊,而所受核辐射剂量及冲击波超压不足以引起晶状体损伤。光辐射晶状体灼伤主要发生在瞳孔区前皮质,轻者表现点状灰白色混浊,重者出现斑块状或大片乳白色混浊。病理改变,早期主要为皮质空泡形成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作者
徐碣敏
来源
中华眼科学(第3版/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