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电离辐射对眼部的损伤
电离辐射对眼部的损伤
作者
朱秀安
概述

可导致眼部组织电离性损伤的辐射粒子有X射线、γ射线及中子,其中以中子危害性最大。β射线因其穿透能力小,作为外照射一般不造成严重的危害,但高能量β射线也可致晶状体混浊。

电离辐射致眼部组织的损伤包括眼睑、结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及视网膜等,其中晶状体为最敏感,晶状体也是全身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致晶状体的损害称为电离辐射性白内障(ionizing radiational cataractionizing radiational cataract),电离辐射性白内障也称放射性白内障(radiation cataract)。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2年后Chalupecky(1897)首先用X射线照射家兔眼发现晶状体改变。Gutmann(1905)曾报道一位X射线球管技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造成视力障碍。Rohrschneider等实验证实X射线可致人和动物发生白内障,并报道了31例辐射治疗所致放射性白内障,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受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白内障发生率增高,促使人们对放射性白内障的研究。我国李凤鸣(1979)首先报道一位放射科医师由X射线所致放射性白内障。李凤鸣等(1982)又报道4例电离放射性白内障不同时期的晶状体改变。朱秀安等(1984)对我国500例医用X线工作者眼晶状体调查,发现6例放射性白内障。由朱秀安起草的《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86年2月经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分委员会审查通过,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了《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为国家标准(GB 8283—87)。2002年朱秀安起草修定了1987年的国家标准(GB 8283—87),经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分委员会审查通过,200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GBZ95—2002)。

电离辐射对眼部其他组织的损伤

眼部组织中以晶状体上皮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损害剂量为0.5Gy。眉毛、睫毛的脱毛量为9Gy,角膜、结膜损伤剂量为15Gy,角膜实质层为25Gy,葡萄膜血管及视网膜损害为30Gy。

1.眼睑

电离辐射所致眼睑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放射性皮肤炎、皮肤溃疡及放射性皮肤癌。睫毛脱失、眉毛脱失。

2.结膜

结膜损害表现为结膜炎、结膜水肿及坏死。

3.虹膜及睫状体

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虹膜萎缩。

4.视网膜

急性放射性视网膜病出现一过性暗适应功能下降。迟发性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系在一定潜伏期后出现血管障碍,主要为毛细血管,次为小动脉损害,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也可有损害。检眼镜检查,眼底改变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视网膜中央动脉变细,静脉迂曲扩张及节段性闭塞,视网膜有出血、渗出及水肿。后期视网膜出现纤维样改变及色素紊乱。

生物学作用

放射线粒子对眼部的损害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细胞中的DNA对射线敏感,小剂量即可引起链的断裂,因此被认为是射线作用的生物学靶子,DNA的损伤主要是射线的直接作用。晶状体前囊下的上皮细胞生发区,在正常情况下,不断地进行有丝分裂,当放射线粒子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内DNA损伤,则有丝分裂受抑制和细胞异常生长。间接作用为射线粒子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H2O+、H2O和H、OH等自由基,自由基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氧化物而破坏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引起晶状体细胞染色体畸形、核碎裂及变性等。这些受损伤而发生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在晶状体的后极部,借助裂隙灯检查,可见其为点状及颗粒状混浊。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与分期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眼部可试用谷胱甘肽溶液等治疗白内障的眼药。

2.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

3.晶状体混浊,视力减退影响阅读或驾驶,应施行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阈值剂量与防护

(一)阈值剂量

虽然有关电离辐射性白内障的报道较多,但对人导致白内障照射的阈值剂量尚不一致。由于各家对确定晶状体混浊程度的指标不一,观察方法上的差异,晶状体照射后检查时间上的不同,以及电离辐射性质、能量、强度、照射方式、受照射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判断引起放射性白内障的阈值剂量上差别较大;关于电离辐射性白内障的阈值剂量,长期以来一直在变化,一直在争议。Merriam等收集了用X射线或γ射线照射治疗的173名眼部、鼻部、鼻窦及面部肿瘤患者,其中100名发生了白内障。他们进一步研究了放射性白内障与剂量的关系,其结论为:X射线或γ射线导致白内障最低辐射剂量,一次照射量为0.02Gy;3周至3个月多次照射的累积量为0.04Gy;3个月以上多次照射的累积量为0.055Gy;若照射总量超过0.115Gy,则不论照射的次数和经过的时间长短,都会产生白内障。但也有人报告照射量大于上述阈值剂量,并未见晶状体发生混浊。中子致晶状体混浊的效应大,实验表明,中子致晶状体混浊的相对生物效应为γ或X射线的2~14倍,一般认为快中子致白内障的阈值剂量在0.007~0.01Gy之间。关于β射线的阈值剂量尚无报道。李凤鸣等报道1例皮肤癌患者接受电子加速器治疗,3年内晶状体吸收β射线剂量为0.18~0.21Gy,2年后晶状体完全混浊,施行了白内障摘除术。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2011年4月公布,晶状体吸收剂量的阈值现在考虑为0.5Gy。职业照射的眼晶状体当量剂量限值,委员会现在建议:规定的连续5年期间,年平均当量剂量,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50mSv。

(二)防护

1.必须根据不同能量的射线,使用不同厚度的铅屏蔽,使外照射剂量不超过阈值剂量。

2.为了防止晶状体受辐射损伤,从事放射线工作者应戴铅防护眼镜。

3.头颈部放射治疗患者,眼部应加用有效的屏蔽防护。

4.就业前体格检查,如发现先天性发育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早老性白内障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白内障,不应在电离辐射现场工作。

5.就业后每年进行眼部检查,如确诊为放射性白内障。应调离岗位,不再接触电离辐射,安排其他工作。

来源
中华眼科学:全3册(下),第1版,978-7-117-18948-4
中华眼科学(上、中、下册),第3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特种眼外伤:日光性视网膜脉络膜灼伤 下一篇:核爆炸光辐射所致角膜烧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