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terygium
翼状胬肉是最早有记载的一种眼科疾病,全世界均有发病,发病率与地理环境、职业及性别等有关,常见于长期从事野外活动的中年男性,2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很低,是我国常见、多发的外眼疾病。本病的主要诱因为:环境因素引发的角膜缘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结膜增生和变性,药物治疗无效,手术治疗不当容易复发。
虽然已有很多有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但至今确切机制仍不清楚。Scarpa和Friede提出了炎症理论,认为是球结膜及浅层巩膜的炎症是形成胬肉的原因,但实际上在胬肉组织内很少有炎症细胞浸润。Austin等都认为胬肉的形成与结膜下的纤维组织发育异常有关。组织病理显示:胬肉组织的结膜下纤维为增生,并非发育异常。
1.物理因素
目前研究较多且较为明确的病因是过度阳光照射造成的眼部损害。翼状胬肉最主要特征是纤维组织过度增长,而这个特征与碱或酸烧伤引起的结膜瘢痕、假性胬肉增生的过程十分相像。许多研究发现也证实了翼状胬肉的形成与眼睑裂部球结膜及角膜上皮多年吸收红外线与紫外线造成其部位损伤有关。从解剖学的位置看,只有睑裂部位及角膜上皮接受阳光射线的损伤最多。虽然阳光中红外线的比例比紫外线更多,为20∶1,但后者却更有生物学效应。
实验研究已显示,紫外线能诱导结膜上皮和相邻的组织从增生到肿瘤样变化的进程。Cameron用波长为290~320nm的紫外线直接照射能产生翼状胬肉的动物模型,发现结膜下组织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比结膜更强。这能解释为什么胬肉的增生以结膜下组织更为明显。Pico等用红外线诱导动物,发现红外线能烧伤结膜下组织,进而造成结膜的一种烧伤反应及组织增生。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翼状胬肉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所致。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室外工作者,尤其在强阳光和风沙较大的环境工作者,其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0倍,而且与在高危环境下暴露的年龄与时间相关。年龄越轻而在高危环境下工作者,越易发生胬肉。
2.免疫因素
Hilgers认为紫外线能致结膜下组织变性,并产生自身抗原,而造成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增生。国内张俊华等,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和细胞生物活性检查法,发现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的异常分布与发病有关。
Pinkerton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手术切除后的胬肉组织,发现组织中含有IgE抗体,并见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还有报道在胬肉组织可见肥大细胞浸润,特别在复发的胬肉组织头部肥大细胞增生更加明显,且60%以上为脱颗粒的肥大细胞。因为在肥大细胞质内有许多嗜碱性颗粒,内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组胺与5-羟色胺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等。当肥大细胞聚集反应时,可大量释放这些物质,造成组织的异常增生。而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及聚集,一方面合成大量成熟的弹性及胶原纤维,同时也造成对角膜上皮基底膜及前弹力层的损伤。
Barraquer提出睑裂斑导致角巩膜缘处结膜隆起,致眼睑与眼球的部分位置不正常,出现此处的泪膜不连续,最终出现此处角膜微溃疡及角膜小凹形成,刺激微血管伸入,Caldwell也支持这个结论。他还发现胬肉头部的角膜上有铁线,和泪液在此处的异常分布,包括在有角膜小凹处的泪液滞留和头部隆起处泪液不能覆盖而造成的干斑,由此推测胬肉头部没有泪液的湿润而诱发组织缺氧,造成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出现角膜的血管和纤维的增生。总之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为多个因素的综合而造成。
在翼状胬肉发病研究中,主要发生在那些充满阳光、灰尘和刮风的地区,而地理纬度与翼状胬肉有较大的关系。
翼状胬肉的组织病理学包括三个主要过程:①变性萎缩的结膜上皮覆盖在正常解剖部位角膜上皮的位置;②胬肉增殖及相邻组织的变化,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失去其弹性;③胬肉组织出现充血,内有大量的新生血管,增生组织之间胶原明显肥厚,胬肉下的表浅巩膜床血管也为充血状态。
1.药物治疗
所有小的胬肉在不影响视力前均应行相应的药物治疗,特别对进展期充血明显、肥厚的胬肉。局部应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眼药水,这对减轻充血是有帮助的,但不能阻止胬肉的生长。对眼睛有干涩症状的患者,可以应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
(1)单纯胬肉切除术
对于高龄患者或有全身疾病不能很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该方法是将胬肉切除后留下3mm×4mm的巩膜裸露区,这是治疗胬肉最基本的手术方法。这种手术方法复发率高,目前已几乎摒弃。
(2)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组织移植术
1985年,Kenyon等首次研究结膜自体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发现对阻止翼状胬肉复发有一定作用。此后的研究对于这种手术的术后复发率有不同报道,从0%~39%不等。从目前研究来看,结膜瓣覆盖巩膜裸露区可以阻挡结膜下纤维组织侵入角膜,还有助于恢复正常眼表外观,符合眼表解剖和生理,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材料。
学者建议采用带角巩膜组织的结膜瓣移植术。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先从翼状胬肉头部开始剥离,或从翼状胬肉体两侧切开,从泪阜前约2mm处剪断翼状胬肉根部,再逆行分离翼状胬肉头部,以钝性分离为主,剪除翼状胬肉头颈部及其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把角膜上的翼状胬肉头部组织清除干净。取同眼颞上方带角膜缘及部分球结膜,面积略大于植床的结膜植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结膜创缘,覆盖巩膜裸露区,缝合时要注意对位,即角膜缘上皮侧缝于角膜缘处,取植片处常规对口吻合,术后第2天开始滴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一般7天左右拆除缝线。长期随诊的手术复发率<5%。
(3)复发性胬肉的手术治疗
对复发性胬肉再次手术的时间,应在第一次手术后3~6个月后进行,待局部炎症完全静止,手术应彻底清除其瘢痕组织,充分止血后,要将在实验室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组织膜片缝合在创面上,充分遮盖创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可以应用健眼颞上方角膜缘和结膜组织移植治疗,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单纯应用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远期效果并不佳,特别对复发性胬肉疗效更差,只适用于巨大胬肉,自体角膜缘移植不能覆盖创面者,可以考虑联合羊膜移植,覆盖手术创面。对翼状胬肉的手术,目前应大力提倡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巩膜缘组织及结膜组织移植手术。
(4)关于手术切除胬肉联合放疗或丝裂霉素治疗的问题
胬肉切除术后放射治疗,一般采用局部锶90放射治疗。单纯胬肉切除术后,数天内在手术区进行放射治疗。据报道复发率可降低为1.7%~12%。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巩膜坏死、继发性感染、白内障等,因此目前也几乎没有医生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辅助治疗。研究发现局部应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MMC)可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不少研究报道局部使用MMC,可引起角巩膜溶解、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睑球粘连等严重并发症。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在临床中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