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对晶状体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已得到证实,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Lermen(1980)曾报道了与职业有关的3例紫外线白内障。
波长295nm以上的紫外线穿透角膜后为晶状体所吸收。大剂量单次照射主要损伤晶状体皮质,小剂量长期照射即引起晶状体核的改变。晶状体吸收紫外线后首先诱发芳香族氨基酸(主要是色氨酸)的光化学作用,产生的荧光发色团主要集中在晶状体核,其浓度随年龄增加、晶状体老化而加重。荧光发色团与晶状体可溶性蛋白交联聚集成高分子量的不溶性蛋白。晶状体皮质中含有谷胱甘肽、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可减少产生高分子量的聚集交联作用,从而保护了晶状体的透明性。Zigman(1987)实验,以360nm紫外线照射晶状体,发现晶状体细胞的ATP酶活性丧失,使膜泵功能改变,引起晶状体细胞水肿和皮质混浊。UV-B引起的后囊下白内障已为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并认为晶状体后囊下皮质的混浊,可能还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内DNA合成障碍有关。
晶状体老化和老年核性白内障的发生除受太阳光的影响外,还与缺氧效应有关。高海拔区大气压低,氧分压也降低。长期缺氧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减少,房水中供氧量减少而乳酸含量增加,其毒害作用使晶状体上皮细胞分裂受抑制。在缺氧下还加强了太阳辐射对晶状体的作用。Brilliant(1983)报道每日阳光暴露12小时的地区,白内障发病率比暴露7小时的高3.8倍。老年性白内障和棕色白内障的发病率北纬15°地区要比35°地区高5倍。非洲、南亚及我国西藏皆属白内障高发地区。毛文书(1980)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白内障随着纬度降低、海拔升高和日照增强,其发病率增高,发病年龄提前。我国广东、广西等地调查,白内障发病率室外工作者明显高于室内工作者。
服光敏药物经紫外线照射产生的光毒反应,可增加晶状体的损伤,甲氧呋豆素服后24小时,晶状体内可查出它和蛋白质的光化学产物,故在服药后24小时内,不论在室内、外皆要戴防护眼镜。
吃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或长期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有助维护晶状体蛋白的透明性。在太阳光下作业者应戴遮阳帽或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的照射。白内障引起视力明显减退者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