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lectric ophthalmia
中文别名 :紫外线角膜结膜炎
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结膜炎,又称紫外线角膜结膜炎,是常见的职业性眼病。
电光性眼炎是眼部被紫外线过度照射后,引起结膜、角膜表层的损害而致病。工业中常见于电焊、乙炔焊接、切割、碳弧灯和水银灯制版或摄影、检修高压电等作业,常因电弧光引起,故称为电光性眼炎。
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紫外线的劳动者,包括:①使用高温热源操作,如电焊、气焊、用氧气焰切割金属和使用电弧炼钢;②使用或修理紫外线太阳灯、紫外线消毒灯;③使用碳弧灯或水银灯等光源工作,如用碳弧灯摄影制版,用水银灯摄制影片;④从事各种焊接辅助工作或旁观电焊作业;⑤从事使用高压电电流,有强烈的电火花发生的工作;⑥在冰川、雪地、沙漠、海洋等处作业,受到表面发射的太阳光紫外线照射的工作。以上工种如防护不当,皆有可能引起紫外线结膜角膜炎,即电光性眼炎。
①由于电焊防护面罩镜片色泽太深,无法在起焊前看准焊点,在点火起焊时为了看清焊件,很多电焊工裸眼作业;②在狭窄的环境中多台焊机联合工作,电焊工在更换焊条时,会受到旁边电弧光的影响;③电焊辅助工在协助电焊工进行大件焊接时,未严格按要求佩戴必要的防护面罩。
紫外线是电磁波的一部分,一般紫外线指波长200~400nm一段。可来自自然光源(如太阳光紫外线)和人工光源(如电弧光)。大量的紫外线被眼角膜上皮细胞吸收,会产生光电性损伤,发生一系列的水肿、坏死、细胞脱落等。电焊时,电弧温度高达3000~4000℃,并产生炽热而刺眼的电弧光,这种电弧光除了含有可见光外,还含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其中对眼睛伤害最大的是紫外线。在电焊时如果不注意防护,紫外线辐射可以引起眼睛角膜、结膜上皮细胞受损而坏死、脱落,导致急性角膜结膜炎。
一般认为,波长在200~900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角膜上皮损害,而电焊弧光发出200~290nm波长的紫外线,医用消毒紫外线波长多在200~300nm之间,所以临床电光性眼炎多由电焊弧光和紫外线消毒引起。1916年Voerhoff就对紫外线所致的角膜损伤做过详细的描述。紫外线所致的角膜损伤依赖于紫外线的波长和强度。自然光一般不会引起角膜的损伤,只有在特殊环境如白雪旷野中或在人工紫外线光源下,才可能出现角膜的紫外线损伤。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角膜形态学的改变包括:①小剂量的紫外线可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②用较高能量的紫外线可使核酸断裂;③细胞中的空泡形成;④角膜上皮层丢失。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角膜反应被称为光性角膜炎。在正常稳定状态下,角膜表层脱落的细胞与角膜基底层再生的细胞维持动态平衡,除细胞有丝分裂外,角膜表层细胞还可来自角膜缘的角膜上皮干细胞的缓慢迁移。过量紫外线照射3~4h,可使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加,同时角膜上皮细胞通过增加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以补偿脱落的细胞核维持恒定的角膜上皮细胞。由于角膜上皮对紫外线有滤过作用,紫外线对角膜基质层和内皮层的作用相对要小。
实验证明,280nm紫外线对兔角膜上皮损伤最严重。大量紫外线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的水分子,使水分子解离,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通过以下途径攻击细胞而导致细胞死亡:①自由基攻击DNA碱基和DNA的双链结构,造成DNA不可复性损伤;②抑制抗氧化酶,改变细胞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核膜的通透性,使其发生崩解;③使角膜上皮的Na+-K+-ATP酶失活,导致细胞代谢障碍;④由辐射后自由基产生到细胞溶解脱落,释放大量炎症刺激因子,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称之为潜伏期。潜伏期主要取决于紫外线的强度和曝光时间,一般在6~8h后出现剧烈的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应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例如改变工艺;改进生产过程;改善车间生产环境;为劳动者配备个体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接触有害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和完善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了8h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其中中波紫外线(315~280nm)8h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为辐照0.26μW/cm2、照射量3.7mJ/cm2;短波紫外线(280~100nm)8h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为辐照0.13μW/cm2、照射量1.8mJ/cm2;电焊弧光8h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为辐照0.24μW/cm2、照射量3.5mJ/cm2。另外,我国也颁布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等标准及技术规范。
2.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改进和革新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尽量避免紫外线的产生。例如,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焊接工艺,以增加劳动者与辐射源的距离。如果焊接室内同时有多部焊接机,在工作时,最好在每台机台中间设置隔离屏障,避免相互造成影响,焊接室内的墙壁应涂上锌白、铬黄等物质,可有效吸收焊接时产生的紫外光,减少紫外光线对人体造成影响。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室外进行焊接工作,避免影响他人。
3.个体防护措施
紫外线角膜炎虽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的视力减退,但是患者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焊接过程中除了产生大量强烈的紫外光外,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红外线。电焊工及辅助工必须佩戴专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适宜的防护服和手套,劳动者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佩戴好上述防护用品。禁止非电焊人员进入操作区裸眼观看电焊。
在焊接工作中多佩戴一副变色的黑色墨镜能有效降低电光性眼炎的发生。相关调查显示,焊接工人在焊接过程中佩戴黑色的墨镜比单纯性佩戴面罩的焊工发生电光性眼炎的概率低45%。据电焊工反映,加戴黑色墨镜后,双眼的感觉变得舒适,焊接时眼睛不再受到弧光的影响,焊接后双眼也没有出现发热感。焊接时能清晰地看清焊点,多台焊机工作时也不会受到旁边焊机的影响,能有效阻隔焊接烟尘进入眼睛。当电焊工人进行路旁焊接或有其他工作人员的场所中进行焊接工作时,需要设置防护屏。电焊场所应保持通风,严禁在密闭的地方进行焊接,劳动者应在上风向进行焊接操作,避免烟雾吸入而导致中毒。
4.职业卫生管理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2007)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图形标识、警示线和警示语句,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应当标明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接触限值、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等。
5.职业健康教育
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训,让员工能充分认识及了解电光性眼炎的危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防范工作。在进行电焊操作时,应告诉其他非操作人员在经过焊接机台旁边时应将面部转向侧后方或用手挡住视线,避免受到紫外光线的照射。
6.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要求对拟从事接触紫外辐射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应根据其目标疾病,确定具体的医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
(二)二级预防
电光性眼炎的二级预防主要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目的,主要包括对作业场所紫外辐射的定期监测以及职业健康检查等措施。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检测
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定期对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进行测量,采用紫外照度计测量劳动者面、眼、肢体及其他暴露部位的辐照度或照射量,当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时,应测量罩内辐照度或照射量。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中的限值要求,如测量结果超出国家限值要求,应查找原因,及时对防护设施等进行整改,并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个体防护。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1。
表1 作业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2.职业健康检查
(1)在岗中职业健康检查
对接触紫外辐射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控制效果。检查的内容包括:视力,裂隙、显微镜检查(重点检查角膜,晶状体眼底)。
(2)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职业健康检查指标应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要求确定。
3.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
为了保护在职业活动中,电焊作业人员及所有从事接触紫外线辐射的作业人群,因防护不当,引起的紫外线结膜角膜炎,为保护作业者的健康,颁布了《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GBZ 9—2002)。该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适用于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的诊断及处理。以上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为职业卫生人员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保护接触紫外线等可导致电光性眼炎作业人员的健康及职业卫生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及技术保障。
电光性眼炎的诊断以受到紫外线照射的职业史,和以双眼结膜、角膜上皮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膜角膜上皮的损害,方可诊断。
紫外线辐射主要引起眼组织的光电性损害。这种辐射所引起眼组织反应的轻重,与发射光源中紫外线能量的强弱有关。而放射的波长及强度与电流、电压、焊条焊件的金属成分及焊药的成分有关系。一般认为,以短波紫外线(200~300nm)所致的损伤较重,长波紫外线(300~400nm)则较轻。辐射强度与焊接弧光的距离、角度有关。因此,受紫外线照射后潜伏期长短不一(但不得超过24h),发病早晚各异,轻重不同。
角膜上皮脱落是紫外线辐射所致电光性眼炎的典型表现。临床所见大多为弥漫性的角膜上皮损害。轻者仅在睑裂暴露部位可见少量的点状角膜上皮脱落,重者整个角膜呈弥漫性点状脱落甚至融合成片状剥脱。因此,角膜上皮脱落是诊断电光性眼炎必须具备的体征。
在眼部受紫外线照射后,潜伏期不超过24h的前提下出现轻度眼部不适、睑裂部球结膜轻度充血或角膜上皮水肿而无上皮脱落者,尚不能诊断为急性电光性眼炎,只能视为观察对象,是否诊断需要视病情变化而定。这是因为眼部受紫外线照射量的不同,有些暴露者临床表现较轻,常在24h内没有急性发病过程即自愈。角膜上皮损伤应与相关角膜疾病如病毒性角膜炎等进行鉴别。职业人群应详细询问职业史或同一作业场所劳动者是否有发病的情况,并根据作业场所调查,结合典型临床表现而作出判断。
可参照《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GBZ 9—2002)进行诊断。眼部受到紫外线照射于24h内出现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1)轻度眼部不适,如眼干、眼胀、异物感及灼热感等;
(2)睑裂部球结膜轻度充血;
(3)角膜上皮轻度水肿,荧光素染色阴性。
(三)三级预防
电光性眼炎的三级预防主要是给予患者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1.治疗原则和方法
(1)应急处理
1)暂时脱离紫外线作业;
2)急性发作期,应采用局部止痛,防止感染的治疗,辅以促进角膜上皮修复之治疗;
3)急性发作期可局部冷敷,配暗色眼镜,局部用麻醉剂如地卡因等点眼,以及眼部点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等。
(2)对症治疗
电光性眼炎治疗原则是止痛、抗感染、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生长。早期冷敷可减轻症状,局部适当滴用表麻剂滴眼(如爱尔凯因滴眼液,1%地卡因眼液)消除眼痛,必要时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在抗生素滴眼(四环素眼药膏等)防止感染外,适当辅助应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眼药水(贝复舒滴眼液等),能加快角膜上皮的愈合、维持泪膜稳定、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2.康复措施
电光性眼炎患者确诊后,按《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14)进行工伤及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根据视力受损程度,电光性眼炎工伤及职业病致残程度从重到轻可分为十级,视力损伤情况较轻者应先脱离作业场所或休息,重者可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做好定期复查,一般每年复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