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职业性眼病:砷中毒
职业性眼病:砷中毒
作者
周安寿;李凤鸣
概述

砷(arsenic),俗称“砒”,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硫化物矿的形式(如雄黄As4S4,雌黄As2S3等)存在于自然界,砷及其化合物主要用于合金冶炼、农药医药、颜料等生产活动中。在土壤、水、矿物、植物中都能检测出微量的砷,人及动物体内含有微量的砷。动物研究中证实微量砷对健康有益,如缺砷饮食可以使动物繁殖减少、出生率降低、发育迟缓。在古代,砷化合物曾经被作为延年益寿的贵重药物,近代砷化合物-砷凡纳明被用于梅毒的治疗,现代含砷药物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另外一方面,过量的砷对人体有不良的影响,包括致癌作用,其中三氧化二砷(砒霜)还是剧毒的化合物,砷化合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主要分布于肝、肾、肺及胃肠壁及脾脏,经尿和粪排出。可通过胎盘屏障损及胎儿。砷氧化物、砷酸盐毒性较大,三价砷毒性较五价砷强。

急性砷化物中毒多见于砷化物污染食品或饮水,误服或自杀。黄洋妹(2006)报道了水污染致群体急性砷化物中毒的案例,周超凡(2008)、陈美祥(2010)等团队分别探讨了中药雄黄中毒及其安全性问题。急性砷化物中毒可引起心、肝、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肌损害出现最早且持续时间长,损害程度与患者进食量、呕吐、腹泻程度及尿砷浓度相关。

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群包括从事砷矿冶炼、三氧化二砷生产的作业人员,以及因大气、饮水长期受砷污染、或长期服用砷剂所导致。呼和浩特部分旗县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了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资料表明慢性砷中毒的患病率在8.03%~25.42%。魏羽佳等(2001)对燃煤污染引起慢性砷中毒进行了调查,在该资料中慢性砷中毒的患病率为2.83%,轻、中、重比例为3.72∶2.36∶1,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异常及角化,其中存在癌变的有3例。赖燕等(2010)对94例职业性慢性砷中毒病例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93例(98.9%)患者存在周围神经源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乏力(81.9%)、四肢麻木(85.1%),符合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34例(36.2%)存在肝功能异常者,表现为谷氨酰转移酶(GG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另外,皮肤瘙痒者78例(83.0%),有典型皮肤损害者3例(3.2%),其中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2例,面部溃烂、渗出1例。

中毒机制

微量砷对健康有益处,适量的砷化合物应用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关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过量砷则对身体有害,甚至可危及生命。砷的毒性与化合价有关,三价砷有强毒性,而五价砷则毒性相对较弱。引起急性砷中毒往往与三氧化二砷(砒霜)或砷化氢有关,二者中毒的表现方式有所区别。砒霜通过消化道引起的急性中毒比较常见,发作时间与剂量有关,表现为灼热感、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些症状与砷化合物对胃肠道的腐蚀刺激作用有关。砷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导致脏器微循环障碍、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昏迷和死亡。砷化氢则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血液,其中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As-Hb复合物,使亚铁血红素的释放增多而导致溶血。另外,该过程所产生的H2O2等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氢化反应而使红细胞破损,也是导致溶血的一个因素。此外还可消耗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细胞膜脆性增加,细胞崩解,也可以引起溶血。严重溶血可以引起急性肾衰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加之砷化氢可直接损伤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减少。此外,As-Hb复合物、红细胞碎屑等使机体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机体对炎症反应失控也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慢性砷中毒机制也不十分清楚,目前已知涉及多种生物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免疫与炎症诱导、信号通路转导、表观遗传修饰等机制。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脱离接触。

2.可给予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等排砷药物。

3.可用抗氧化损伤、保护肝脏进行综合治疗。

4.对症治疗。

来源
实用眼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31146-5
上一篇:职业性眼病:铊中毒 下一篇:职业性眼病:磷中毒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