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raumatic retinochoroidopathy
一、视网膜震荡和挫伤
1.视网膜震荡
是指钝挫伤后轻度的视网膜灰白色混浊,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所致。一般没有视网膜的出血,视力的丧失是轻微的,在伤后数天之内,水肿吸收,眼底检查正常,视力恢复,未遗留色素变性和其他病理改变。
2.视网膜挫伤
是指钝挫伤后重度的视网膜乳白色混浊。同时多伴有眼底出血,水肿范围也较大。中心视力可有明显下降,一些病例在0.05以下。在不伴有眼底出血或其它明显眼内损伤的情况下,伤后早期区别视网膜震荡和视网膜挫伤有较大困难。在伤后1~2周视网膜水肿吸收后,在损伤区出现永久性的组织损伤,眼底可见脱色素区,或色素紊乱与增殖,中心视力不能恢复。病变是不可逆的。荧光造影检查对区别以上两种病变有帮助。由于视网膜挫伤总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的破坏,在乳白色的视网膜水肿区域,造影早期荧光遮蔽为低荧光,造影后期在视网膜的深层出现荧光渗漏。在渗漏区往往存在着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和萎缩。
3.药物治疗问题
目前尚未证实药物或其他疗法能阻止或减轻视力及眼底组织的损害。由于视网膜震荡是可逆的改变,理论上讲只是一个康复的问题,不需要应用药物。对于视网膜挫伤,药物的有效性仍未肯定。在国外通常不用药物。国内常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脱水剂、维生素类药、血管活性药、活血化淤制剂等。
二、脉络膜破裂
脉络膜破裂(choroidal rupture)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玻璃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复合体因组织撕裂而形成的半月形裂痕,而脉络膜大血管层完整。完全性的破裂致脉络膜色素显露,呈斑点状青灰色或黑色,不完全性的破裂多呈黄白色。裂痕通常为平行或向心于视盘边缘。当脉络膜破裂位于眼底周边部时,裂痕较直,也宽些,若黄斑部无挫伤,裂痕对中心视力影响很小。但位于后极部的裂痕则明显影响中心视力。脉络膜破裂多伴有出血。伤后急性期,眼底的局限性出血往往掩盖破裂区,出血吸收后,脉络膜的半月形裂痕方显露出来。在一些病例,破裂可出现多条,往往中间的裂痕最长。
三、黄斑裂孔
病人有明显的中心视力下降,在完全性的黄斑裂孔,视力通常为0.1或更差。眼底检查,在黄斑部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区,一般小于1 PD,但外伤性黄斑裂孔一般比特发性者要大些。可伴有其他外伤表现。
四、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
1.视网膜裂孔
钝挫伤可以引起各种视网膜裂孔。有的可在伤后立即出现,因而可能是视网膜的机械性破坏,或是由于玻璃体的迅速移位,引起急性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锯齿缘离断,在鼻上和颞下象限多见,赤道部在受到冲击时的扩张和对玻璃体基部的牵拉可能是形成的原因。
2.视网膜脱离
钝挫伤后急性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不常见。多数年轻病人的玻璃体正常,对视网膜有顶压作用。如果玻璃体液化,液体可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对这种情况,通常可以用常规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尤其对锯齿缘离断病例,以环扎术较适当。可作视网膜下液引流,用冷凝或电凝处理裂孔。当有玻璃体牵拉存在时,或偶尔出现的外伤性巨大裂孔(大于3个钟点),需要用玻璃体切割术处理。
脉络膜破裂:病情的变化和视力预后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对这类损伤的处理是期待性的,依赖于组织本身的不完全修复,最终留下永久性瘢痕。晚期并发症如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则分别是由于房角挫伤和视网膜裂孔的原因,与脉络膜破裂无直接关系。但是,脉络膜破裂后可能引起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在少数情况下,使中心视力进一步下降。
黄斑裂孔:已形成全层裂孔的眼,中心视力不能恢复,常有旁中心凹注视点形成。据统计,黄斑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比例不到l%,因此没有理由对裂孔周围进行预防性光凝。需要考虑治疗的主要有以下情况:
1.裂孔周围有视网膜浅脱离晕,可考虑氩激光治疗,在裂孔边缘照射,但应避免鼻上边缘部分(为旁中心凹注视点常见部位),可能促进视网膜下积液的吸收。
2.发生视网膜脱离时,应特别注意检查视网膜周边部位,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周边部裂孔造成视网膜脱离。如果发现周边部视网膜下积液,这种可能性更大些。对单纯的黄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果没有明显的玻璃体牵拉,可采用玻璃体内单纯注入空气或气体的方法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成功;对不成功者,或伴有周边部视网膜裂孔者,应作巩膜环扎术,对黄斑裂孔不必特殊处理,也能获得成功;若有明显的玻璃体牵拉,则需要作玻璃体切割术,以解除对黄斑的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