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外伤性玫瑰花状混浊
外伤性玫瑰花状混浊
概述

外伤性玫瑰花状混浊是一种上皮下晶状体混浊。可以位于晶状体前极,也可位于晶状体后极区,前者由挫伤引起,后者常见于小而轻的穿破伤,如针刺伤、异物伤等。

类型

临床上,这类病变可分为两期。

1.早期

在晶状体前囊上皮下的纤维接合部位有许多小滴液体,从中轴向赤道部辐射,形成羽毛状混浊、有的每个晶状体纤维接合线均被累及,变成玫瑰花结形状,如果仅波及一部分,则是花瓣状,轻伤时能保持透明,几天或几周后水珠被吸收,混浊消失,但多数伤眼可留有永久性混浊。如果数量不多,不影响视力。但年过45岁之后,可以促使老年性白内障早期出现。

2.晚期

主要见于挫伤后十多年,在皮质层或成年核内可以见到玫瑰花状混浊,它与晶状体前囊之间是透明的。Vogt认为这是因为囊下的纤维仅有很轻微的损伤,如果玫瑰花状混浊位于晶状体前部,而且很稀薄,对视力的影响很小,患者可以没有感觉;如果很致密,视力就会受影响。

治疗

多为局限性、静止型,对视力没有重大危害,角膜及角巩膜没有破裂,晶状体囊膜完整者,不需要手术,伤后可滴托吡卡胺散瞳,每日两次,保持瞳孔轻度散大,不发生虹膜后粘连;滴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每日3次,及时控制炎症反应,定期随访。如果晶状体完全混浊,再考虑手术。

作者
马志中;蔡用舒
来源
中华眼科学:全3册,第1版,978-7-117-18948-4
上一篇:挫伤性白内障——外伤性播散型上皮下混浊 下一篇:弥散性挫伤性白内障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