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先天性肌强直
先天性肌强直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yotonia congenita

中文别名 :Thomsen病

作者
朱益华;顾欣祖
概述

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 congenita)(OMIM:160800)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发病率0.3/10万~0.6/10万,德国的发病率较高,为1/2~5万。主要表现为普遍性肌强直与肌肉肥大。起病早,多在出生时即存在,病程非进行性。本病由Charles Bel于1832年和Leyden于1874年首先报道。1876年,丹麦人Thomsen详细描述其本人及其家族4代20个患者,故又称为Thomsen病。

病因学

本病为骨骼肌电压门控式氯通道基因(CLCN1)突变所致。其致病基因位于7p35,编码骨骼肌氯通道的主要部分,含有23个外显子。已经发现了70余个点突变和3个缺失。氯通道基因突变造成的临床类型是隐性还是显性,取决于基因产物能否维持正常功能。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仍有争论,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肌强直是因钙离子进出骨骼肌不受控制而引起的,但有作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提示钙离子‐ATP酶的表达和储钙素与本病无关。亦有研究发现本病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广泛受损,血清IgG水平低于正常。一般认为是由于肌纤维膜或另一些与传导有关的细胞器的生理改变引起。其证据在于注射箭毒后,肌电图提示肌纤维收缩强度减弱或消失,与持续存在小的电位有关。其中一些和肌纤维电位一样,另一些比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大。这些小电位意味着单个纤维的独立、不协调的活动。这些活动持续到神经冲动激发肌肉收缩之后。近来的研究认为肌强直是由于肌膜对氯离子通透性异常引起,主要是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所致。氯离子通道基因位于人染色体7q35上,此基因的不同位点突变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引起本病的发病。此外,人类染色体7q35上还有T细胞受体B基因。Richard等用PCR对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研究表明先天性肌强直与T细胞受体B基因改变有关联。两者关系到底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有人报道本病与近亲结婚有关。

氯通道基因突变表型包括显性和隐性。肌强直药物试验发现:阻断50%的生理性氯电流不足以产生强直性活动,可解释隐性突变杂合携带者尽管氯电流下降50%,但临床不出现肌强直。显性肌强直氯电流常见激活曲线向正性膜电位漂移,使整个氯电导下降,有时漂移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不一致。

类型

本病主要有Thomsen型和Becker型,前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理学

肌肉活检示肌纤维肥大,胞核增多,且位于肌纤维中央。在一些肌纤维周围可见螺旋小环。电镜下难以发现有意义的形态学改变,中间可见小管样排列或ⅡB纤维减少。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无改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患者肌酶(CK、CK‐MB、LDH、AST)检查一般无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也无异常。肌肉活检无异常。

肌电图示有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扬声器发出轰炸机俯冲般或蛙鸣样声音。均有运动单位时限缩短、波幅下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等特点。也有认为肌电图能检出RGM家系的杂合子。头颅CT检查无异常。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先天性肌强直症尚无根治办法。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普鲁卡因胺

是治疗肌强直的常用药物。方法为:首次剂量0.5g,以后0.5~1.0g/d。主要副作用为恶心、胃纳减退或腹泻。偶有发冷、发热、关节痛、皮疹,粒细胞减少。也有报道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2.奎宁

常用剂量为1.0~1.5g/d,分3次口服。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视力障碍等。过敏体质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眩晕、休克,甚至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心肌损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过敏体质者禁忌。

3.苯妥英

常用剂量0.2~0.4g/d,分3次口服。长期服药的副作用为齿龈肥厚、毛发增生、皮疹,偶有头痛、粒细胞减少。

4.乙酰唑胺(Diamox)

为碳酸酐酶抑制剂,作用机制不清。常用剂量250~750mg/d,分2~3次口服。主要副作用为四肢发麻、面部感觉异常、困倦和食欲缺乏。长期应用可有皮疹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5.美西律(mexiletine)

300~600mg/d,可使某些患者的肌强直症状改善2~3小时。

患者教育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和过度劳累,进行适量体育运动。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1版,978-7-117-11434-9
神经遗传病学,第3版,978-7-117-14228-1
下一篇:癔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