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疾病引起的瞳孔异形常见(图1)。虹膜前粘连常引起梨形瞳孔或瓜子形瞳孔,瞳孔的尖端总是指向虹膜前粘处。引起虹膜前粘连的原因包括粘连性角膜白斑、角膜瘘管、角膜破裂或穿孔、前房角粘连等。玻璃体或虹膜根部粘连于白内障手术切口、虹膜嵌顿术后可形成瓜子形瞳孔,尖端总在12点钟附近方位,而先天性虹膜缺损的瞳孔尖端常在6点钟。虹膜切除后瞳孔尖端的虹膜皱环中断而先天性虹膜缺损及虹膜嵌顿术后该处虹膜皱环依瞳孔形态走向角膜缘;多处点状虹膜后粘连散瞳后可形成花瓣状瞳孔,而一处宽阔的虹膜后粘连则可形成肾形瞳孔;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典型瞳孔为竖卵圆形;钥匙孔状瞳孔可见于虹膜节段切除后以及先天性虹膜缺损;瞳孔缘的细小缺凹提示虹膜括约肌断裂;虹膜根部离断或过宽的虹膜根部切除或者边缘切除可形成D形瞳孔;神经梅毒(尤其脊髓痨)因扩瞳肌纤维麻痹而使瞳孔不均匀,并且部分虹膜基质萎缩,所以除可表现长圆形瞳孔外,尚能遇到多边形瞳孔;虹膜囊肿或肿瘤侵占一部分瞳孔可使瞳孔缘突出。

图1 瞳孔异形
(1)虹膜睫状体的炎症
虹膜炎症的急性期会出现虹膜肿胀、瞳孔缩小、睫状充血,瞳孔缩小是一种神经介质(P物质)释放的结果,P物质通过与虹膜括约肌上的特异受体相互作用引起瞳孔缩小。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葡萄膜炎、眼内炎症常致虹膜向后与晶状体发生粘连,致使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有虹膜组织在瞳孔缘处与晶状体发生粘连;瞳孔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消失,散瞳药不容易使瞳孔散大,如果瞳孔并非全部向后粘连,经滴用散瞳剂后,未粘连部分可被药物散大,而已粘连处则不能扩大,形成典型的“梅花状或花瓣样”瞳孔;如果瞳孔缘一圈全部后粘连,则形成瞳孔闭锁。慢性虹膜炎的粘连可以使瞳孔变形,也可以使瞳孔固定散大。
(2)青光眼的瞳孔改变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常有瞳孔中度散大、反射消失,多呈垂直椭圆形,偶也可表现为横的或斜的长圆形。由于患者常有剧烈的偏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因而偶可误诊为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所引起的瞳孔散大,在诊断时应该注意。前者多有眼部充血、眼压增高、视力明显减退;后者眼部没有充血,眼压、视力正常,而且瞳孔呈正圆形散大。但有时候急性发作疼痛非常轻微,甚至无疼痛,仅出现眼红。如果眼压的急剧上升在1~2小时内下降,患者可能不会有疼痛主诉,而以随后出现的虹膜麻痹就诊。
(3)外伤的瞳孔改变
痉挛性瞳孔缩小为眼球创伤常出现的直接后果,于角膜钝伤或眼穿通伤后即刻发生。这种瞳孔的收缩很强烈但一般短暂,常继以虹膜麻痹。外伤性瞳孔散大常于眼球局部外伤(尤其是钝挫伤)后出现,在初始的强烈瞳孔缩小缓解后发生调节麻痹,因常缺乏可检出的病理改变,提示其作用可能由于睫状丛的细小神经损伤所致。但更常见因瞳孔缘虹膜括约肌断裂而致外伤性瞳孔散大,瞳孔不规则,瞳孔缘有切迹,中等大小,光反应迟钝,这种瞳孔散大形态可能也并非正圆形,且常同时伴有眼部其他外伤的体征。有时,可在虹膜根部发生断裂,引起虹膜根部离断(iridodialysis),在与虹膜根部离断相对应的一侧瞳孔缘呈一弦状的直线,因而呈现D形瞳孔。严重的挫伤可引起虹膜根部完全离断,与先天性无虹膜表现相似,称外伤性无虹膜。
(4)手术后的虹膜缺损
白内障、青光眼和玻璃体切除等手术常需作虹膜切除,如果虹膜切除范围大,则可引起瞳孔改变。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切除的虹膜缺损区一般多位于上方12点钟方位附近,而玻璃体手术切除的虹膜缺损区多位于下方6点钟方位。手术引起的缺损较常位于虹膜根部。部分患者在角膜移植、白内障等手术后经过平稳,并无其他并发症,但可有不可逆的瞳孔散大和瞳孔固定。这种术后瞳孔散大或无张力性瞳孔(atonic pupil)很可能是手术中直接损伤虹膜括约肌的结果。
(5) 眼前节缺血
可引起虹膜麻痹。伴发于颈内动脉闭塞性疾病、偏头痛、巨细胞动脉炎或雷诺病的单眼黑矇发作期间可以出现短暂性瞳孔散大。这种单侧瞳孔变化不是由于视力丧失,而是由于低氧过程累及全眼,包括虹膜括约肌。如果整个眼球缺血(如闭角型青光眼),虹膜缺血会使虹膜括约肌松弛而出现瞳孔散大。眼球前部的慢性缺血会导致房角和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形成(虹膜红变),引起虹膜萎缩、瞳孔缘色素外翻、青光眼以及虹膜固定。
(6) 肿瘤
极少肿瘤会影响虹膜,但如使之受累,可导致虹膜边缘不规整、瞳孔不等和瞳孔反应异常。平滑肌瘤、恶性黑瘤、淋巴瘤均可有此种表现形式。
(7) 虹膜萎缩
可由炎症、缺血或外伤引起,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可累及前边缘层、基质和括约肌、前部上皮和开大肌、后部色素上皮,或这些结构共同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