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rain stem injury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脑桥和延髓的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常分为两种。原发性脑干损伤,外界暴力直接作用下造成的脑干损伤;继发性脑干损伤,继发于颅内压增高,脑缺血缺氧及因脑疝或脑水肿引起的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命的损伤,约有10%~20%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有脑干损伤,单纯的脑干损伤并不多见。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位于脑的中轴底部,背侧与大、小脑相连,腹侧为硬质颅底,恰似蜗牛趴在斜坡上。当外力作用在头部时,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暴力都将引起脑组织的冲撞和移动。脑干除在坚硬的颅底上擦挫致伤之外,还受到背负的大脑和小脑产生的牵拉、扭转、挤压及冲击等致伤力,其中尤以挥鞭性、旋转性或枕后暴力对脑干的损伤最大。通常,前额部受撞击可使脑干冲撞在斜坡上;头侧方着力易使脑干嵌挫在同侧小脑幕切迹缘上;当头颅在扭转运动中致伤时,因为大脑或小脑的转动,能使脑干受到扭曲和牵拉;枕后受力时,脑干可直接撞在斜坡与枕骨大孔上;头部因突然仰俯运动所致挥鞭性损伤中,多为延髓受损;双脚或臀部着力时枕骨发生凹陷骨折,可直接损伤延髓。此外,当头部受击引起颅骨严重变形,通过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亦可造成中脑导水管周围或四脑室底的损伤。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病理改变常为挫伤伴灶性出血和水肿,多见于中脑被盖区,脑桥及延髓被盖区次之。继发性脑干损害常因严重颅内高压脑疝形成、脑干受压移位、变形使血管断裂引起出血和软化等病变所致。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系当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应力造成的神经轴索损伤。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脑的中轴部分,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干及小脑上脚等处,多属挫伤、出血及水肿。镜下可见轴索断裂、轴浆溢出,稍久则可见圆形回缩球及血球溶解含铁血黄素,最后呈囊变及胶质增生。通常DAI均有脑干损伤表现,临床上需依靠CT或MRI检查以确诊。
1.腰穿
原发性脑干损伤颅内压可正常或增高,脑脊液正常或呈血性。重型创伤颅内高压明显或已出现脑疝征象者禁忌腰穿。
2.CT扫描
辅助诊断颅脑创伤的重要依据。能显示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气颅、脑水肿或脑肿胀、脑池和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病情变化时应行CT复查。
3.MRI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通常不作MRI检查。但对病情稳定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大脑半球底部、脑干、局灶性挫裂伤灶和小出血灶、等密度亚急性颅内血肿等,MRI常优于CT扫描。
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能够反映出脑干听觉通路上的电活动,通过大脑皮质传导到头皮被记录下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脑干损伤的平面。损伤平面及其上的各波段显示异常,而损伤平面以下则是正常的。多方式诱发电位,中脑损伤时诱发电位完整,而皮质体感电位消失。脑桥损伤时,听觉诱发电位波峰不完整,皮质体感电位亦消失。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诊断脑干损伤上,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轻症脑干损伤患者,可按脑挫裂伤处理原则进行治疗,能使部分可逆性脑干损伤患者获救。对重症损伤则疗效甚差,其死亡率几乎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三分之一,若脑桥、延髓平面受创,则救治希望甚微。因此,在救治此类患者时,必须精心治疗,耐心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急性期可予激素、脱水、降温、供氧,纠正呼吸和循环紊乱,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以减轻脑干功能的继发性损害。出现脑干创伤性水肿时,若CT发现脑干肿大、密度减低、脑池压闭,即应予大剂量激素、强力脱水、亚低温冬眠疗法对症处理,从而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恢复期应着重于脑干功能的改善,可用促苏醒药物,恢复神经功能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同时辅以高压氧舱治疗及功能训练,防治并发症,促进康复。
1.因患者起病突然、病情严重、且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患者家属容易就产生焦虑、恐惧、急躁等不良心理,护士应迅速、热情地接诊,并亲切地询问患者情况,使患者家属感到医务人员可亲、可信,从而减轻恐惧,配合治疗。
2.待患者意识恢复时,无论预后如何,家属都应给予肯定性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3.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生活自理。
4.对清醒患者应做适当解释,让患者知道有些症状是可以恢复的,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5.对遗留后遗症的患者,家属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不舒适并能采取减轻不舒适的应对措施。
6.在治疗后期应积极采取推拿、针灸与理疗等康复治疗措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7.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压。
8.必要时可行高压氧治疗,促进患者早日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