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urulent meningitis

作者
童绎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脊膜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

病因和发病机制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感染的来源可因心、肺以及其他脏器感染波及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系统,或由颅骨、椎骨或脑实质感染病灶直接蔓延引起,部分也可以通过颅骨、鼻窦或乳突骨折或神经外科手术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感染,由腰椎穿刺引起者罕见。

致病细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防御,细菌大量繁殖,菌壁抗原成分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使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诱发一系列软脑膜的炎性病理改变。

病理学

基本病理改变是软脑膜炎、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①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脑表面被蛛网膜下腔的大量脓性渗出物所覆盖,脑沟及脑基底池脓性分泌物沉积;②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则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③蛛网膜下腔出现大量多形核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物,蛛网膜纤维化,渗出物被局部包裹;④室管膜和脉络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严重者有静脉血栓形成;⑤脑实质中偶有局灶性脓肿存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加,通常为(10~3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可正常或超过40×109/L。

2.脑脊液检查

压力常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常为(1000~10 000)×106/L;蛋白质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涂片革兰染色阳性率在60%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在80%以上。

3.影像学检查

MRI诊断价值高于CT,早期可正常,随病情进展MRI的T1加权像上显示蛛网膜下腔高信号,可不规则强化,T2加权像呈脑膜高信号。后期可显示弥散性脑膜强化、脑水肿等。

4.其他

血细菌培养常可检出致病菌;如有皮肤瘀点,应活检并行细菌染色检查。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抗菌治疗

应掌握的原则是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在确定病原菌之前使用广谱抗生素,若明确病原菌则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1)未确定病原菌:三代头孢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常作为化脓性脑膜炎首选用药,对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B型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疗效比较肯定。

(2)确定病原菌:应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1)肺炎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者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成人每天2000万~2400万U,儿童每天40万U/kg,分次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耐药者,可考虑用头孢曲松,必要时联合万古霉素治疗。2周为一疗程,通常开始抗生素治疗后24~36小时内复查脑脊液,以评价治疗效果。

2)脑膜炎球菌:首选青霉素,耐药者选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可与氨苄西林或氯霉素联用。对青霉素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

3)革兰阴性杆菌: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脑膜炎可使用头孢他啶,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可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疗程常为3周。

2.激素治疗

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稳定血脑屏障。对病情较重且没有明显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通常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连用3~5天。

3.对症支持治疗

颅内压高者可脱水降颅内压。高热者使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以终止发作。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神经病学(第8版),第8版,978-7-117-26640-6
上一篇:枕叶皮质病变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