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草莓状血管瘤;婴儿血管瘤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本病亦称为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或婴儿血管瘤,是儿童期的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血管瘤的发生原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基因缺陷学说、胎盘来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雌激素学说、外源性细胞因子介导等多种假说。
血管瘤发病率为2.5%~12%,新生儿期发病率为1.1%~2.6%,婴幼儿期发病率最高10%~12%。血管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好发于头颈部。血管瘤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多于男,比例约为5︰1~2︰1,低出生体重儿及有血管瘤家族史的婴幼儿是血管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病率高。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病率可高达22.9%,15%~30%患儿为多发性。
草莓状血管瘤的病因和细胞来源均不清楚。细胞可能源于胎盘组织、内皮前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胚胎内将发育为血管的组织,未与正常发育中的血管系统相连结,留在较表浅的皮肤上,这些血管组织就发育为血管瘤,又因血管瘤较常见于早产儿或低体重新生儿,所以有人推测血管瘤与胚胎发育不成熟有关。
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
血管瘤内可见毛细血管增生,内皮细胞也明显增生,细胞体较大,呈不规则椭圆形或圆形,胞质呈淡伊红色,胞核呈不规则椭圆形。增生内皮细胞排列不止一层,呈实性条索状或团块状,有的仅见少数很小而不清楚的管腔,以后发生纤维化。
1.体格检查
注意瘤体的部位、大小、深浅,压之是否褪色,有无出血、溃疡。是否有多发血管瘤,对于复杂性血管瘤,尤其要注意有无相应脏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2.实验室检查
可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3.影像学检查
深部的血管瘤可以采用B超,CT和MRI等辅助手段进行诊断。多普勒超声可检测皮下及深部组织肿块大小、质地、囊实性及血流情况,以辅助明确诊断,必要时辅以瘤体穿刺抽液可与淋巴管瘤、表皮囊肿以及脂肪瘤、纤维瘤等鉴别。对位于颅内、颈深部、纵隔、肝脏、肾脏、消化道、盆腔脏器血管瘤,可通过增强CT、MRI及CTA作出明确鉴别诊断。采用腔镜技术能够对鼻腔、口腔、咽喉、消化道、胸腔、腹腔血管瘤进行直接观察作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当临床和影像学征象不能明确提示血管瘤,不能除外其他良恶性肿瘤时,需要手术活检行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
因本病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但有出血、影响身体活动和功能的草莓状血管瘤可口服泼尼松或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治疗。
1.病人定期复查,并观察治疗后效果,有否复发等。
2.对暂时不需治疗的血管瘤要观察变化,防止外伤、挤压等。
3.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精神愉快。
4.避免长期反复的机械性刺激。
一般在胚胎发育期形成,无明确的预防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