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quired paralysis of oculomotor nerve

概述

在支配眼球运动的六条眼外肌中,除了外直肌和上斜肌之外,其他四条眼外肌都受动眼神经支配。上直肌比内直肌容易受累,下直肌最少受累。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多为完全性麻痹,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多表现为部分麻痹,较为常见。

病因学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微血管瘤、后交通动脉瘤、脱髓鞘疾病和头部及眼部外伤。其中微血管瘤、后交通动脉瘤微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较为常见。微血管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主要累及神经的轴心部分,由于支配瞳孔括约肌的神经纤维位于动眼神经的周围,因此微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一般不伴有瞳孔散大,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等疾病,年龄一般大于40岁。后交通动脉瘤从外侧压迫动眼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的纤维束常受累,引起的眼肌麻痹常伴有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和外斜视,一般发病年龄较小。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牵拉试验眼球运动无受限,或因眼球长期处于外展位,外直肌挛缩导致眼球内转有不同程度受限。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药物及非手术治疗

后天动眼神经发病初期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对全麻痹患者,可给予A型肉毒毒素外直肌肌腹注射,避免发生外直肌挛缩和纤维化。对于不能耐受复视的患者可佩戴三棱镜或双眼交替遮盖。

2.手术治疗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可考虑手术。手术原则是减弱内直肌的拮抗肌(外直肌)的力量,加强麻痹肌的力量。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外直肌超长量后徙联合内直肌超长量缩短术、外直肌超长量后徙联合上斜肌转位术、外直肌超长量后徙联合内直肌鼻侧眶缘锚定术。目前,有学者采用外直肌劈开将上、下1/2移位于内直肌附着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矫正了眼位,还获得了一定的眼球运动功能。但是操作比较困难。不论采取哪种术式,术中轻度过矫可提高手术的正位率。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依据眼球运动情况、牵拉试验及注视眼情况综合考虑。如果患眼存在限制因素,牵拉试验阳性,首选下直肌后徙术,残余斜视度行上直肌缩短或内外直肌移植术。如果没有限制因素,则选择内外直肌移植术,以加强眼球上转功能。由于造成双上转肌麻痹的病因不同,而且患者常合并水平斜视,通过一次手术成功矫正垂直和水平斜视的概率较低,术前设计要充分考虑眼前节缺血的问题,可能需二次或多次手术矫正斜视。伴有上睑下垂的患者,应先行斜视矫正手术,再行上睑下垂矫正手术,且术中应适当低矫,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作者
杨少梅
来源
眼科学,第2版,978-7-117-13052-3
新编临床眼科学,第1版,978-7-117-28218-5
眼科诊疗常规,第1版,978-7-117-22638-7
上一篇: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 下一篇:先天性上直肌麻痹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