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non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excess esotropia
中文别名 :集合过强型调节性内斜视
1.多发生于2~3岁的小儿,戴远视性屈光不正矫正眼镜后远距离正位,但近距离有内斜,内斜至少超过10PD以上。
2.可发生于远视,近视或正视眼,但常见于轻中度远视。
3.其发生原因与远视性屈光不正无关,而与AC/A比率的不正常有关。即调节诱发出过高的调节性集合反应,AC/A超过6∶1[正常为(3~5)∶1]。如果患者的分开性融合功能能代偿这种异常的集合,则只出现内隐斜,否则会引起显性内斜。然而,尽管理论上内斜的发生与远视无关,也必须用1%阿托品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配戴足度远视眼镜后有上述表现者才诊断该病。因为,有些患儿配戴不足度远视矫正眼镜后有该病表现,而配戴足度远视眼镜后,远近内斜都消除了。
因为近距离内斜是这类患者引起双眼单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理想的治疗方法是用双焦点镜或缩瞳剂。长期用缩瞳剂因会导致视物模糊、虹膜囊肿、泪小点闭塞和慢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临床上一般都不用。双焦点镜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即在近距离视物时加用+2.50~+3.00D的眼镜,在矫正正位的前提下,每年可逐渐递减+0.25~+0.50D,37%~61.5%的患者通常在戴双焦点镜后10年不再需要使用双焦点镜,保持双眼正位,约有1/3的患者其近距离内斜与调节能力差有关,即调节力差引发过多的集合,AC/A高,形成内斜视,即使手术也不能改变或增加患者的调节力,这时需要一直用双焦点镜治疗控制眼位。因此,有时在临床上会遇到无晶状体眼的患者出现近距离内斜视,就是由于患者调节力差引发的AC/A高,从而形成内斜。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配戴双焦点镜的小儿很少用下方的镜片看近处的物体,这样就起不到下方镜片控制近距离内斜的作用了,因此,向家长解释监督小儿用下方镜片看近距离物体十分重要。另外,初次戴双焦点镜的小儿看近物时因调节未放松,看不清晰,宜加用1%阿托品眼膏放松睫状肌一段时间。最近有学者回顾性研究配戴双焦点镜是否改善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单视功能预后,发现戴与不戴无差别。事实上,双焦点镜只适用于部分患者,Arnoldi等报道,对适合双焦点镜治疗的患者,只有20%得到了较好的长期效果;von Noorden等报道,只有37%的患者戴双焦点镜有远距离和近距离融合力;Pratt-Johnson等发现,对87%有中心融合力的患者中,只有7%戴双焦点镜,且最终治疗效果与戴普通单焦眼镜一样。今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双焦点镜对高AC/A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治疗作用。
渐进镜是最近十多年来应用的配镜技术,理论上,渐进镜对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矫正效果优于双焦点镜,因为双焦点镜只是矫正远近距离两个主要点,而渐进镜顾及了远中近所有距离的矫正效果。况且,双焦点镜有外观上的不美观,渐进镜则不影响外观。Mezer等报道,渐进镜是一种可代替双焦镜的方法,得到了与双焦点镜一样的治疗效果,对一些开始应用双焦点镜,后来效果不好的患者也可以再用渐进镜治疗。配戴渐进镜时,注意中距离和近距离部分的镜片要比成人高一点。然而,渐进镜价格昂贵,尤其是小儿患者,半年或1年又要重新配镜;配戴时如何提高小儿患者的适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有,与双焦点镜一样,有些小儿并没有用镜片中要求的位置注视中距离和近距离的物体,要么忍受近距离的视物模糊,要么使用调节导致内斜,丧失立体视觉。
尽管大部分患者对双焦点镜治疗的反映好,但也有部分患者逐渐发生眼位回退,先是出现间歇性内斜,然后发展为显性内斜。此时,要作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以排除远视性屈光不正有增加的可能性,如果远视性屈光不正度增加,则增加远视矫正度数,如果增加镜片后仍不能矫正内斜,则要手术治疗。通常作一眼或双眼内直肌后退以矫正内斜。然而,对这种远距离内斜度小或不明显,近距离内斜度大的斜视矫正不容易,宜采用以下手术方法:①常规内直肌后退加后固定缝线;②内直肌倾斜后退,即上半部分内直肌后退少,下半部分内直肌后退多;③双侧内直肌等量后退缩短4~5mm(或后退比缩短多1~2mm),这样不改变远距离注视的内斜度,却可减小近距离注视的内斜视,类似于内直肌的后固定缝合技术;④近来,部分学者采用常规内直肌后退加Pulley固定术,其作用类似于后固定缝线,优点是不需穿过巩膜,操作容易。具体方法是:常规内直肌后退完成后,暴露位于内直肌止端后约12mm处的内直肌Pulley,为灰白色的筋膜结构,用斜视钩钩向前,将其缝合在尽可能靠后的内直肌肌腹处,然后被动转动眼球向内,确定内转有一定的阻力。
正位视训练也有助于消除抑制与提高分开性融合范围,从而使双眼保持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