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的定义
根据年代年龄确定是否是老年人。所谓年代年龄,也就是出生年龄,是指个体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西方国家把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发展中国家规定男子55岁,女子50岁为老年期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80岁以上为长寿期。
WHO对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新的规定。这次规定将人的一生分成五个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这五个年龄段的新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整整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心理健康及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老龄化的定义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全球老龄化
联合国人口司发布了截至2006年的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1.2006年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1)2006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88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目前,世界上一半多的老年人生活在亚洲(占54%),其次是欧洲(22%)。
(2)2006年是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
(3)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化。2006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3%,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0%。
(4)独居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4%。独居的女性老人比例为19%,明显高于男性的8%。发达国家独居老年人比例为24%,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7%。
2.世界各国和地区老龄化程度
(1)目前世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是日本,达到了27%。其次是意大利和德国,分别为26%及25%,且这三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
(2)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20%以上的国家有27个,其中19个为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这一最开始主要涉及发达国家的问题,如今在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会深深影响所有个人、家庭、社区及国家。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百年预测:我国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例如在我国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只有20年左右。《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4.城乡倒置显著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5.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一)国内老年人视力损害情况
1.国内流行病学调查
1987年及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1987年及2006年≥60岁视力残疾患病率与主要病因
从表8-67得知≥60岁的老年人第一位视力残疾原因仍为白内障,沙眼逐渐消失。脉络膜视网病、角膜病及青光眼仍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致残病因。
从2006年全国残残人抽样调查得知,全国视残率为1.287%,患者为1692万人,其中≥60岁老人视残率为0.74%,约为973万。在WHO 2002年对全世界55个国家统计,盲人为2686万,其中≥50岁占82%,盲人数为3030万。上述数字充分说明≥50岁或60岁老人患病率较高,视残率远远超过其他年龄组。
2.国内在眼科门诊中老年人视力损害的病因
夏群等(2006)曾报告在门诊中957例≥60岁老人视力损害情况,如表2。
表2 957例老年人视力损害的常见病因
※包括AMD、黄斑部水肿及高度近视盘状变性等
#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二)国外老年人视力损害状况
1.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WHO(2002)世界各地区老年(≥50岁)盲患病率:美国为0.4%,欧洲国家,包括英国、意大利、芬兰等国家为0.5%,澳大利亚为0.6%,亚洲国家包括缅甸、越南等国家为5.6%,非洲国家包括喀麦隆、佛得角、冈比亚、马里及苏丹等国家为9%(表3)。
表3 WHO(2002年)世界各地区老年人(≥50岁)主要致盲病因
注:1~4表示第1位至第4位病因
2.国外眼科门诊老年人视力损害情况
荷兰学者报告Elkerliek医院眼科门诊老年低视患者病因,如表4所示。
表4 1989—1990年和2000—2003年低视力(≥50岁)病因
该报告作者认为: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所获得的患病率或发病率,它代表的是群体、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这些以群体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所提供的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也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些“理论”上的患者许多并没有到眼科或被转诊到低视力门诊。
(1)泪液减少,一般由于泪腺结缔组织增多所致。
(2)结膜弾性下降而易于断裂。
(3)角膜一般是透明的,但由于内皮细胞的改变使角膜增厚,更易引起光线的散射。另外角膜直径变小及扁平(曲率半径增大)趋势,而发生老年人角膜屈光力的改变,这可能是老年人发生远视的原因。角膜知觉的敏感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4)瞳孔于20岁时达到最大直径(4~6mm),而老年人与新生儿瞳孔直径相似,为2~2.5mm,因而外界进入眼内光线减少,其调节进入眼部光线的能力下降。色素剥落于前房中。
(5)晶状体的老年性改变:晶状体前后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晶状体弹性与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在同一应力情况下,晶状体的弯曲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整个晶状体的弹性在年幼时主要来自晶状体的基质,而到成年人则主要来自晶状体囊。在老年人,由于晶状体弹性下降甚至丧失,因而出现调节力的下降与丧失。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蛋白可出现变性,可溶性蛋白增加,使晶状体的透明性下降,进而可出现晶状体的混浊。晶状体的色调亦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改变,可从淡乳白色变为淡黄色、橙色、淡褐色或褐色,因此老年人的晶状体可吸收4000~5200A°范围的光线,对紫外线的吸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6)玻璃体的老年结构改变:由于透明质酸酶及胶原发生改变,蛋白发生分解,纤维发生断裂而出现玻璃体液化。
(7)视网膜的改变:老年人视网膜可变薄,光感受器和视网膜神经元数量减少,中央凹视锥细胞减少,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并出现色素上皮细胞的色素脱失,因而使视网膜的防护能力及视功能有所下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网膜锥细胞下降,杆细胞的密度可下降到30%。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网膜神经纤维层可变薄达20%~30%。
(1)视力改变:
Framingham根据前瞻性研究证明,在老年人群中一般有较好视力,在52~64岁年龄组有98%好眼矫正视力在0.8或以上,65~74岁年龄组及75~85岁年龄组有92%好眼矫正视力在0.8或以上;因此不能认为老年人的视力是很差的。但我国尹氏等的报告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发现有37%的人视力正常,63%的人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5~64岁年龄组视力减退者占57.8%,65~69岁为89.3%,而89岁以上年龄组为100%。
(2)色觉改变:
老年人可有一个小的蓝色中心性暗点,同时在分辨蓝色-黄色之间有些困难,而且许多老年人看蓝色觉得暗一些,这可能与老年人的晶状体颜色变为黄或褐色而选择的吸收蓝色光所致。因此,在白内障术后多数老年人看蓝色光会觉得更亮更鲜艳一些。但一般情况下并不能影响他们分辨红绿及琥珀色的交通信号灯。
(3)明及暗视力:
大多数老年人对明及暗适应的能力下降,无论从明亮的室外到光线暗淡的室内或从室内到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速度也逐渐变慢。另外在照明较差的情况下,在成人每增长13岁则所需要的照明要增加两倍,这样给晚间活动如开车增加了困难,尤其在夜晚的路面,或灯光较暗,或在间断照明的路上会更加困难。
(4)视野改变:
老年人由于视网膜周边杆状细胞功能下降可有周边视野缩小。另外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造成“老年人上睑下垂”及眶内脂肪萎缩、眼球内陷,也是可能造成周视野轻度缩小的原因。
(5)对比度与眩光:
视力对辨认物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日常生活中辨认物体及人的面孔需要靠对比度、质地及外形。脑部及视网膜细胞通过“密码”辨认目标的边缘及对比度,而不是通过明暗来进行辨别。在老年人即使视力很好,也常会有对比敏感度的改变,因此要有更强烈的对比及更清晰的边缘,才易于老年人辨认。如果在光线较暗或灰尘较大即在对比度较差的情况下,老人辨别目标、特别是人的面孔是很困难的。
由于眩光敏感度的增加,例如外界出现眩光,或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很轻的混浊,都会引起光线的散射使网膜成像的对比度下降,而使视力下降,这便是“失能眩光”。另外老年人除上述角膜及晶状体改变外,玻璃体的星状小体混浊,甚至玻璃体脱离都可以引起光线散射,出现视功能的下降。又例如在室内面对射入光线的窗户而坐或面对阳光行走或开车,甚至辨别迎光的交通信号灯都会因眩光造成困难。虽然老年人需要更强的照明,但旁中心光线常可引起失能眩光。如果光线过强则可引起“盲性眩光”。另外,眩光与离眼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且可由于光线的入射角的变小而减弱。同时,老年人从失能眩光的情况下恢复也较年轻人慢。例如,老年人在用手电照眼后看近视力表比年轻人要等更长的时间才能看清。因此,老年人在室外可以戴灰色墨镜以降低射入眼内的光线强度,也可戴黄色、琥珀色、黄-橘及黄色墨镜,这样可以吸收光谱中的末端的蓝色,降低眩光,进而可改善视功能。
(6)调节力的变化:
眼有调节才能聚焦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这是由于眼部晶状体的弹性及睫状肌的收缩能力来完成的。但人到40岁或45岁以后由于晶状体弹性逐渐降低,晶状体形状改变能力的下降,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使聚焦近处目标出现困难,而形成老视。这样阅读或做近处工作会有困难。
(一)老年低视力患者的检查
低视力门诊医生对老年低视力患者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应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尽量设法消除他们的疑虑。在检查以前应询问以下问题:
你要助视器准备做什么?
你从前用过助视器吗?是哪一种或哪几种?
这些助视器对你有什么帮助?哪一个眼是你的好眼?
低视力门诊医生如能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主要困难与需要,才能开出一个较好的助视器处方。
1. 视力检查 首先做远视力检查,距离为5米。如果患者视力较差,可以在2.5米或1米进行远视力检查。并把在2.5m处测得的视力换算成标准距离5m视力,如果患者在2.5m处可以看到0.1或0.2,则他的视力应是0.05(0.1×2.5/5)或0.1(0.2×2.5/5),余可类推。在近些距离查视力的优点是,首先适合于视力严重损害患者,另外由于国际标准远视力0.1只有一个“E”字,容易被患者猜出来,0.1与0.2视力中不仅字标或视标少(仅1~2个),而且此两行视标相差一倍,即0.1行的“E”字比0.2行大一倍,缺少0.1与0.2之间的视力。如果在近距离检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由于患者离视力表距离近,所测之视力比在5米处测试力“更高”一些,对患者也能起到鼓励作用。
测近视力时应考虑加适当的老视镜(+1~+3D或+4D),并记录下测试距离。很多老年低视力患者(近视患者除外),如不加正球镜片,常常看不到标准近视表的0.1,使我们无法估计患者近视力情况,即判定患者看不到0.1时,不知是由于眼病还是由于调节力改变所致。
2. 其他眼科检查。
(二)老年低视力患者的处理
任何低视力患者都应仔细检查屈光情况,以求通过普通眼镜提高其远视力。常常需要进行检影验光,因为视力损害严重,例如低于0.02的患者;显然验光常得不出结果。如果瞳孔太小或有白内障的患者,应使用角膜曲度计(keratometer)进行检查。如果视力低于0.1,则低于2.00D的散光可以忽略不计,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低于2.00D的散光不能提高患者的视力。反之,如果散光在2.00D或以上,应该给予矫正。
若有进展但发展缓慢的眼病,如许多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如配镜可有较明显的远视力提高,应予以矫正。但对进展迅速的眼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进展期,除患者强烈要求外,一般暂不予配镜。
(1)远用助视器:最常用的是眼镜式双眼或手持单简及卡式单筒可调焦式望远镜,放大倍数多在2×~4×,望远镜可为伽利略或开普勒式。Iovie-Kitchin等报告,在整个低视力门诊中,用望远镜远用助视器占全部低视力患者的15.4%,年龄在60岁以上者占6.6%,80~94岁者占2.3%,说明老年人比年轻人较少使用远用助视器。
我们曾对连续的77例65岁或以上初诊老年低视力患者进行过分析报道,其中有18例,占23%,配用2.5×远用望远镜助视器,远远超过国外的统计数字,估计是由于在这些老年低视力患者中,最主要的病因不像国外是老年黄斑变性,而是高度近视,共计32例,约占42%,由于远视力较差,故多愿提高远视力之故。我门诊老年低视力患者通过佩戴远用望远镜(2.5×)助视器,提高视力情况如表10-10。
一般情况下,远用望远镜助视器仅适合于间断性的短时间使用,它是低视力患者唯一可用的远用助视器。它的最主要的缺点是视野缩小。我门诊常用的2.5×伽利略式望远镜视野为8°~9°,一般望远镜视野多在12°以下。
一般低视力专家认为,如果视力在0.05或以下,应该使用4×~6×望远镜;如果视力在0.05以上时,可以使用2×~3×望远镜。
(2)近用助视器:近用助视器种类较多,常用的有普通眼镜助视器、手持放大镜、立式放大镜、近用望远镜等,较少应用的有闭路电视助视器。
Lovie—Kitchin等分析,最常用的是手持放大镜,其次是立式放大镜及眼镜。在低视力门诊中,配近用助视器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61.5%,而60岁以上者占73.3%。Robbin对100例80岁以上的老人低视力患者分析,其中86%配近用助视器。
我们对77例65岁老年低视力患者的观察中发现,配近用助视器计32例,占42%,其中主要是普通眼镜助视器,绝大多数的屈光度数在+6~+20D,即放大1.5×~5×。全部32例患者中,仅1例近视力为0.3,余均在0.5或以上,即可达到阅读一般书刊的能力。
(1)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健康情况,尤应注意有无神经系统疾患、关节炎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他们对助视器的使用,尤其是手持助视器。
(2)除了对眼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更应注意视野的改变,因视野损害比视力损害对使用助视器的困难更大。
(3)了解患者阅读能力如何很重要,因为许多老年人退休后阅读变得更为重要,如阅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则使退休生活更加单调、枯燥。
(4)室内外独立活动能力如何,即不依靠其他人生活能力如何,这与患者以后的康复关系极为密切。
(5)习惯与爱好情况,因为在老年人,尤其退休以后,业余爱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老年人的习惯很难改变。低视力门诊医生须根据这些情况考虑助视器的应用及康复问题。
(6)患者对医生的期望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