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sthenopia
中文别名 :眼疲劳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eye-strain,eyefatigue)。是以患者自觉眼的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并非独立的眼病。因而常常被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
视疲劳的原因包括眼的因素、环境因素和体质因素,可基本分为四类:①眼的因素(如屈光、干眼、双眼视觉问题);②外界环境因素(如光、声、化学物质刺激);③内在环境因素(如全身性疾病,生活节奏失调);④精神(心理)因素(如紧张、忧郁,性格、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和趋势,从许多方面都使得视疲劳的发生率在增加,如信息获取的需求和流动增快增大、阅读界面的改变(视频等终端使用率在不断提高)、工作节奏和学识要求提高对人们的精神压力、社会老龄化的相应健康问题亦产生视疲劳等。
一、引起视疲劳的眼部因素
由于眼本身因素引起的视疲劳,临床上就其发生原因分以下几类。
(一)屈光性视疲劳
1.远视性视疲劳
常见于中等度以下的远视眼,为了保持视网膜上有清晰的物像,无论看远或看近均需要运用调节以代偿眼球屈光。远视眼注视近距离目标比正视眼用更多的调节力。由于过度的睫状肌收缩,驱使较多的调节力维持近距离工作,出现视疲劳。开始时尚可维持近点在正常位置,稍久即有近点后移现象,出现视朦、复视、眼痛,休息片刻又可使眼恢复常态,继续工作,不久又出现上述症状。如此循环反复出现视疲劳或全身症状。
2.近视性视疲劳
多因屈光不正或配戴不合适的眼镜造成过度使用调节,调节功能衰弱和不全所致。
3.散光引起的视疲劳
中高度的散光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同时并发视疲劳的症状,如眼疼、眼胀、眼红等等。
4.老视前期视觉疲劳
在老视前期或老视初期,由于调节需求大于1/2调节幅度,同时又未进行合理阅读附加状态,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会出现视觉疲劳,如持续阅读,阅读小印刷字体,在较昏暗的照明下阅读等。
(二)双眼视觉平衡问题
1.肌性视疲劳
由于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为了维持正常眼位和保持融合功能,部分眼外肌过度紧张,因而发生视疲劳,如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了维持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努力启动内直肌的集合作用,导致视疲劳。
2.调节和集合性视疲劳
由于个体差异或调节异常,可发生调节性视疲劳症状,如调节不足或者调节过度等。在近距离工作或阅读时为保持双眼单视,两眼内直肌需要共同收缩,距离愈近,内直肌收缩就愈强,视疲劳症状就越明显。另外看近距离物体时,集合、调节、缩瞳呈现联合动作。三联动作中的任意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带来视疲劳。
3.不等像引起的视疲劳
由于两眼视网膜视像大小不等,相差超过5%以上的耐受限度,便会引起融合困难,干扰视觉而发生视疲劳。不等像引起的视疲劳包括由于眼屈光参差,术后无晶状体眼,眼镜的屈光度相差悬殊所引起的。
4.眼球运动异常引起的视疲劳
眼球运动异常主要有跟随异常和扫视不足(常表现在阅读中)。
(三)症状性视疲劳
通常与近距离工作或阅读无明显关系,往往是与眼病有关。如睑缘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眶上神经痛等。观察疲劳症状的变化。
(四)干眼症
因干眼症引起的视觉疲劳发病率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饮食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和阅读环境)。女性发病率更高,因为女性参与工作比率增高,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与干眼症发生极其相关。
(五)其他
此外在老视、青光眼、交感性眼炎,睫状体炎,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时易出现调节性视疲劳。
二、引起视疲劳的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对视觉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光、声、温度、生活节奏的紧张、昼夜更转等,环境的诸多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对调节,眼外肌或精神(心理)上的干扰而诱发眼的疲劳或全身的疲劳称为环境性视疲劳。环境因素是复杂的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采光照明
1.照明的强度
照明与视觉活动有密切关系。通常照明强度与视力成正比,但是过强的光线下也容易发生视疲劳。按照我国暂行规定教室自然光线照度,桌面50~100lx。夜间使用XT照明阅读以100~200lx为宜。照明强度对调节功能有明显的影响。稻叶指出照度低于16lx以下有明显调节疲劳。据调查中学教室,由于采光照明差,下午末节课与课前比较,眼调节力明显下降。照明昏暗,近距离工作常以眼靠近目标,以增大视网膜物像来代偿,易发生疲劳。
2.照明光线的分布
照明的方式与光线的分布有关系。单用直接照明(即局部照明),常出现工作物一侧光暗,另一侧很亮,或工作面亮而周围较暗,眼睛易感到疲劳。间接照明,光线投射到天花板或墙壁,然后呈弥散性反射光线照射到工作物。光线分布比较均匀,心理上舒适。但如照射强度不够,工作物又较小,辨认困难也易发生疲劳。最好用直接照明与间接照明综合照明。使工作物周围的亮度不过分低于工作物亮度。
在视野内有局部的强照射光源,出现暂时性视力障碍和眼睛不适称为眩光(glare)。根据照射光线的来源,眩光分为:①光源直接照射到眼睛引起的眩光为直接眩光;②光源照射到反光很强的物体上反射的光线引起的眩光为间接眩光。根据对视觉活动的影响,眩光可分为三型:①由于强光照射刺眼,撤光后眼前出现一时性中心暗点或光亮的后像称为盲性或暗点眩光;②强烈的光线在眼媒质中散射,如在角膜混浊、晶状体混浊时,散射光干扰,使物体的对比度下降产生的眩光称为眼花眩光(dazzling glare);③由于光源中近端紫外线较多,可激发透明晶状体产生荧光,这些荧光如一片光幕遮在眼前,称为幕样眩光(veiling glare)。强光对眼睛能否产生眩光现象,眼的适应状态是重要的因素。暗适应状态即使光线不甚强烈也可能产生眩光。如在阳光下眼对汽车灯的照射并不产生眩光,但夜间就感觉眩光。另外的因素是眼与光源的距离与投射方向的影响,光源愈近,投射光愈接近视线,则眩光愈强烈。
3.照明光线的稳定性
荧光灯发生闪烁跳跃光。光源摇摆不定,使工作物忽隐忽现时,则易发生视疲劳。
4.有色的光源照明容易发生视疲劳
因为视觉活动长期适应于太阳光的白色光线。红色和黄色光线照明,比在蓝色和绿色光线下更容易产生视疲劳。
(二)工作物与阅读字体大小、背景对比和稳定性与视疲劳的关系
细小的工作物或字体,即使努力靠近注视物体,增强调节也难以分辨清楚,注视稍久即可出现疲劳。工作物或字体与背景对比不明显;工作物摇摆不定或移动迅速;频繁的变换眼与注视物的距离等都易发生视疲劳。
(三)视屏显示与视疲劳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应用阴极射线管作显示的电器进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如电脑、电视、电子游戏机、监视仪、手机等。近年来有文献报告,长时间在这些视屏前注视或操作易发生视疲劳,常有手、颈、肩、腰、脚疲劳和酸痛。严重者可发生其他全身症状,称为VDT综合征。
三、引起视疲劳的全身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视疲劳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和精神(心理)内在环境的不平衡有重要关系。虽然疲劳首先表现在眼睛,病因往往是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所致。例如癔症、精神病早期、更年期、甲亢、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病后恢复期、分娩期和哺乳期等,多因有明显视疲劳症状出现,忽视了一些潜在性的全身性变化。有些患者表现精神十分紧张和忧郁,实际器质性病变与自觉症状不成比例,往往在除眼症状外尚合并有自主神经不稳定和其他精神(心理)症状,难以用药物或矫正眼镜消除症状。是一种神经症(neurosis),称为神经性视疲劳,属于心身医学范畴。
由于引起视疲劳的因素是复合因素,比如远视未矫正则因付出过多的调节阅读效果会较差,予以近附加镜片,视疲劳会得到改善。在阅读不良的患者中,多伴有以下各种情况,如屈光参差、不等像、大角度外隐斜、垂直隐斜和融像性聚散异常等,上述这些问题会影响感觉融像系统和聚散系统,使其在近距离工作时无法保持双眼匹配。因此视疲劳的治疗措施也是综合疗法,既有对症又要针对病因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
配戴合适眼镜,包括屈光度合理,瞳距适应,散光轴位调整准确,定期复查。配戴合适眼镜是治疗视疲劳首项措施。
2.阅读附加
对于老视者应给予及时和科学的阅读附加验配。
3.视觉训练
调节和聚散训练有多种方式,其目的是提高双眼协调运动能力,增强融合功能,扩大融合范围,以补偿集合力不足或外隐斜的缺陷,使双眼视觉功能得以维持。对于调节或集合功能不足的视疲劳,是临床治疗有效的方法。
4.双光镜和棱镜
对于调节问题或聚散问题诱发的视疲劳在视觉训练无效的情况下,可酌情考虑使用双光镜或棱镜,可以达到缓解疲劳的目的。
5.治疗眼病与全身病
通过与患者交谈,取得患者信赖与合作,解除患者对视疲劳的精神压力,暗示患者增强自我调控,切断恶性循环,以利于增强眼与全身的治疗效果。
6.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如避免干燥或污染严重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如常年空调状态、高风尘工地、高强度视频阅读等,均也不可忽视。对于因环境内分泌系统诱发的干眼症等应该重视,并针对病因进行调整。
7.药物疗法
常作为对症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