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屈光参差
屈光参差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isometropia

作者
瞿佳
概述

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者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一般认为两眼屈光状态完全相同者较少,而轻度不同者较多,临床上将屈光参差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多数作者将两眼屈光度相差2D以上者列为病理性屈光参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提出的统一试行标准,定为两眼屈光度相差为球镜≥1.5D,柱镜≥1.0D。

病因学

1.两眼远视消退的程度不同。

2.近视加深,且双眼不平衡。

3.由外伤、手术和眼病引起的屈光参差,如角膜各种手术及内眼手术后,角膜破裂、溃疡穿孔等引起的角膜瘢痕、外伤性白内障等均可形成屈光参差。

4.由某种先天性疾病引起的屈光参差,如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眼的轴长较对侧短而致屈光参差。

流行病学

关于屈光参差的发病率的统计报告较多,但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屈光参差的划分标准不统一,所以报告的发病率高低悬殊。有泽(1922)统计了1199名屈光不正病例,两眼屈光度不同者占48.29%;庄司(1976)报告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度相差在2.0D以下者,在一般人群中约占50%,两眼屈光度相差在2.0D以上者仅为8%;Hess(1896)和Gallus(1924)统计两眼有明显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分别为50%和20%。国内各家报告的发病率也相差明显(表1),如陈耀真(1954)统计了1268例屈光不正,其中约60%近视者两眼屈光度差值不超过1.0D,约80%远视者两眼屈光度差值不超过+1.0D;张德馥(1987)在统计门诊验光病例时,在10648例屈光不正者中发现两眼屈光参差在±2.0D以上者635例,为就诊验光病例总数的5.96%。

表1 国内各家统计的屈光参差发病情况(张德馥)

2006年,王海英和赵堪兴对国内外关于屈光参差发病率的最新统计情况作了归纳(表2)。

表2 国内外关于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发病率的最新统计情况

由上述统计可知,轻度屈光参差相当普遍,但屈光参差在2.0D以上者也占一定比例。根据何玉兰(1960)的统计结果,我国人近视屈光参差的发病率最低者亦有50%,但绝大部分的屈光参差均在1.0D以内。临床实践中,在近视性屈光参差中,高度屈光参差者并非十分罕见,特别是一眼为正视或轻度近视或远视,而另一眼为高度近视者,临床上时有发现。

类型

1.一眼为正视,另一眼为非正视眼,包括近视、远视及散光。

2.两眼均为非正视眼,但程度不等,又可分为近视性、远视性、散光性及混合性。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验光

对儿童、青少年及远视性屈光不正最好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对成年人的近视可用主觉验光。

2.仪器检查法

如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仪检查;A型超声波测量眼轴长度;亦可用裂隙灯检查角膜及晶状体的混浊程度。

治疗

1.普通眼镜矫正

双眼屈光度相差最好不超过2.5D,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可适当扩大范围至2.0~4.0D,假如不能耐受,首选接触镜或者屈光手术。

2.角膜接触镜矫正

其效果比较好,能显著缓解屈光参差患者因不等像导致的视疲劳。对于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角膜塑形镜可优先选择。

3.人工晶状体植入

它对单眼无晶状体眼屈光参差的矫正最理想,双眼像差显著减小。

4.手术矫正

各种角膜激光类屈光手术、眼内晶状体手术等。

来源
实用眼科学(第4版),第4版,978-7-117-31146-5
中华眼科学:全3册(下),第1版,978-7-117-18948-4
下一篇:视像不等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