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dolescent suicide and accidental injury
自杀是青春期少女意外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报道指出,近几十年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而我国青少年自杀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少女自杀率高于少男。青春期自杀的诱因多为升学、就业、人际关系方面问题,自杀行为多带有明显的冲动性,自杀地点多选择易被发现的场所。青春期少女遇到挫折时容易走向极端,把自杀看成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这些除与青春期思想、性格特点有关外,宣传媒介的冲击、仿效性行为不可忽视。
意外伤害主要指因为车祸、溺水、中毒、触电等原因受到的伤害。青少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发生意外死亡,这与青少年好奇、冒失不成熟,逞强好胜的性格,以及藐视危险、不注意防护与应急经验缺乏有关。此外,少数女孩涉世不深,沾上酗酒、吸毒恶习,易被坏人强奸或性骚扰,也容易导致其心理和躯体的伤害。
自杀者中90%的人有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抑郁症,但他们也可能有滥用药物的问题或者患上焦虑症。事实上,可以预测自杀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临床抑郁和以前的自杀企图。尽管心理障碍有其生理成分,但它们主要是由个体的消极经验和环境中的压力引起的,对青春期个体来讲,家庭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的文献已经显示,就个体水平来说,有几个风险因素与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相关。这些因素包括:做不同寻常的事情的倾向,比如酗酒与滥用药物;绝望感;不信奉宗教以及身体虐待与性虐待。例如,许多报告有过身体虐待或者性虐待经历的人,都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或尝试自杀。绝望感与自杀观念及自杀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些自杀的青春期个体被认为个性很不成熟、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差,他们缺乏积极的自我认同,因此难以有自我价值感、意义感和目的感。另外一些自杀的青春期个体受暗示性较强,容易听从他人的指使或者模仿他人的行为。
有过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的青春期个体与其他青春期个体相比较,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的背景比较混乱,父母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比较多,充满着家庭暴力;或者父母对孩子是一种消极的拒绝态度,他们获得的家庭支持较少、父母滥用药物。另外,经常失业、经济压力较大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两个人或者之一不在身边、被父亲抛弃、早期的情感剥夺等都有可能引发自杀。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丧失家庭支持或者家庭支持不够是最能够预测青春期个体自杀企图的变量。
从家庭以外的因素来看,与自杀相关的因素包括社会性鼓励,即缺少朋友;在学校中缺少积极的体验;不参与课外活动。没有朋友的人很容易出现自杀行为或者尝试自杀行为;与经常参加学校活动的青春期个体相比较,很少参加活动的人更可能有自杀的企图。另外,盲目地模仿自杀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知道别人自杀了不但会增加自己的失落感,而且也会妨碍对自己自杀企图的抑制。某个人的自杀行为实际上也给了其他人自杀的“许可证”,在媒体上对自杀行为进行公开报道的做法更是如此;而且影视节目中虚构的自杀故事也将会促进盲目模仿的自杀行为。
有的时候,青春期个体自杀企图的动机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情或者是为了控制他人。自杀企图未必是真的想死,而是一种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其真实目的在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是,很多自杀企图行为却是玩过了头,结果真的死了。企图自杀的青春期个体之前实际上尝试过其他的办法:反叛、离家出走、撒谎、偷东西或者其他的引起别人注意的做法。这些做法在不奏效之后,他们才转向自杀。大多数想要自杀的青春期个体一开始都想与父母谈谈,如果父母警觉到这一点,给予足够的注意来改变这个状况,自杀是可以避免的。
1.配合心理发展阶段
对青春期的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原则是要根据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治疗工作。不但要考虑个案的生理年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上的成熟状况。这主要包括青春期的认识水平,言语沟通的能力与习惯,以及所面临的心理发展上的主要问题。作为治疗者要有能力去操作“职业性退行”,随着被治疗的青春期个体的认识发展水平而做适当的“退行”(regression),以便于能配合体会到他们的心理状态,用他们的常用语言进行沟通,尽量以朋友的心理与关系相处,增加其配合性,取得其信赖与合作。因为是为了职业上的目的而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因自己的情绪问题而发生的“病态退行”,称为“职业性退行”,以表示区别。当然,治疗者除了能适当地退行之外,还得时时地保持其成熟的心理状态,在“退行”与“成熟”两者之间随着需要而适当地来回,以便协助被治疗的青春期个体能向成熟的部分认同,逐步地走向成熟。
2.针对病理的性质
随着病理的本质而给予适当的矫正。比如,针对常使用内向性的方式(如:躲避、幻想)去处理困难的青春期个体,要引导他们如何能运用言语的表达及行动上的表现来处理其遇到的困难;相反,对常用外向性的形式处理问题的青春期个体(即:过分以反抗或破坏等负性的行动来应对应激),则帮助他们学习以言语来表达其困难,运用适应性的行为来处理问题。治疗上的观点是:过分的内向性或外向性适应都是非适当的反应,尽量要用言语表达,并能用正性的行为来处理遇到的困难才是健康的适应。
3.应用青春期个体的心理特性
治疗青春期个体要善于运用他们的心理特性。这主要包括他们的伸缩性、过渡性、模仿性、成熟性等特性。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的可伸缩性;他们所表现的问题通常是过渡性的,很容易雨过天晴。如果有明显的应激,若能把问题解决,预后就好。另外,青春期个体喜欢模仿,要尽量提供好的、正面的榜样,他们会自然地学习模仿。由于青春期个体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其本身的潜在优点,帮助他们自然成长。
4.善于运用家庭关系与环境因素
由于青春期个体尚未完全成熟,他们仍要依靠家里的父母,也容易受老师、同学及朋友的影响,辅导上不但不能忽视,还得善用。特别是面对那些与家庭或学校有关的问题,仅仅做个人的心理咨询还不够,随时要考虑对父母进行辅导,甚至要进行家庭心理辅导,也要多与老师联系,这样全方位进行,才能增加效果。
5.利用潜在的条件引导成熟
辅导青春期个体的另一要点,就是注意时时考虑如何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仅是去解决问题,还要帮助他们成长与成熟。辅导者不能过分地保护、照顾,或给予多余的帮助,结果让青春期个体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辅导者要做到名副其实的“辅导”者,只是“协助”被辅导的人而已。这是做父母、老师和辅导者的共同的任务。
1.对青少年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并适当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1)认真进行交通安全措施教育;
(2)作好安全防火,定期检修灭火装置、电线、电闸等,及时清除易燃、易爆物;
(3)检修危房、楼梯、门窗、暖气管道等;
(4)对运动场地、器械设备作好安全卫生监督,组织好游泳场地的安全救助,确定体育课的规定动作及保护措施。
及时发现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早期迹象,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出现危
2.家庭、社会、学校各方协作,建立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减少青少年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理失衡。
机的青少年解决矛盾,渡过危机,防止自杀事故的发生。
3.开展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教育
从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及法学等诸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她们能正确地对待人生与社会。
4.社会、学校、家庭应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地培养;
青少年自身亦应自己去把握和修养自己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