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emale hypersexuality
女性性欲亢进(female hypersexuality)指女性的性欲持续异常旺盛,处于一种强烈、持续的性冲动状态,远远超出正常水平。其表现为性欲要求强烈;性兴奋出现过多、过快、过剧;性反应超常地迅速、强烈,甚至拥抱、接吻、轻触阴部也能产生强烈的性高潮。中医称之为“花痴”。
由于性欲强弱在正常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而且在不同年龄段甚至在不同环境下都可有很大变化,因而很难为性欲亢进作出明确的界定。典型的性欲亢进表现为整天沉湎于性冲动之中,从各方面都表现出对性的渴求,为了获得性感满足寻找一切可能的性交对象和一切可能性交的机会。当这种欲望强烈又无处宣泄时,患者便出现焦虑、激惹、心慌、失眠等症状,甚至痛苦不堪。人们把性欲亢进看做是一种像酗酒、赌博或吸毒一样成瘾的表现或一种受性冲动控制的障碍,属于性欲或性高潮能力病理性增强的性功能障碍,临床上比较少见。
(一)性激素分泌紊乱
女性性欲亢进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分泌失调。如果大脑或下丘脑的性欲中枢过度活跃,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垂体LH分泌瘤)或性腺的雄激素分泌过多(睾丸的间质细胞瘤或增生),都会导致性欲亢进。颅内某些肿瘤可引起青春期前儿童性早熟或成年人的性欲亢进。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瘤,早期可反射性引起腺体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晚期则表现为性欲减退或丧失。
(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也可表现出多种形式的性功能和性行为的紊乱。大约10%~20%的甲亢患者早期有性欲亢进表现,特别是轻度甲亢患者,而大多数甲亢患者则表现为性欲减退,血清睾酮水平降低,甚至睾酮储备功能降低。
精神病患者中也可有一些性欲亢进的表现,如躁狂症者,由于精神失调导致对性兴奋抑制能力下降,无论男女,约有65%的人会出现性欲亢进倾向,常表现为情感高涨、欣快,动作过多,思维奔逸和冲动行为等症状。
(三)社会精神因素
少数性欲亢进的患者与社会精神因素有关,她们对色情小说、淫秽录像等特别感兴趣,反复接受大量的性刺激,导致沉迷于声色,纵欲过度。
性欲亢进在人群中并不多见,以性欲亢进就诊者更少。国外有一些医生甚至不认为性欲亢进是病态。目前大多数性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性兴奋和性行为只要夫妻双方是满意的,虽然有增多现象,但没有不良后果,就不能视为病态。因此不要轻易下性欲亢进的结论。
女性性功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运转密切相关,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就可以导致性功能异常,少数表现为性欲亢进。性活动除受HPO轴影响外,也受大脑皮质的影响,如果大脑皮质或下丘脑的性欲中枢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也可引起性欲亢进。
1.内分泌系统检查
血性激素检查,特别是血睾酮水平和甲状腺功能的评估尤为重要。
2.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脑部MRI扫描T2加权显像,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成像(SPECT)扫描,检测脑部血流状态。
1.对器质性疾病的患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调整内分泌紊乱,降低雄激素水平,药物引起的应停药。
2.对功能性患者,除调整激素水平外,应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夫妇适当安排分居一段时间,减少性刺激,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或体育运动,增强自控能力。
3.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综合过去发育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减少当前的焦虑、抑郁、内疚和羞怯,改进社交能力,包括行为、心理动力学、心理教育等。
4.行为治疗技术:目前可以考虑的有厌恶疗法,如氨气嗅觉厌恶。
5.药物治疗:在其他治疗失败或仅部分有效时给药。
(1)抗抑郁药:如曲唑酮、氟西丁或其他5‐羟色胺抑制剂、抗雄激素醋酸甲地孕酮等。
(2)镇静剂:属于围绝经期、内分泌失调等原因时可用,如三嗅片、氯氮平、安定、氯丙嗪等。
(3)激素治疗:如用镇静剂无效,考虑进行激素治疗。每日口服己烯雌酚5mg持续2月。
1.培养健康的性道德观念
纵欲和禁欲主义都不符合人类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性欲是人的本能不应压抑,但性欲的释放应遵循现代社会的道德,即性欲应该以配偶的互爱为前提,性欲的满足应限制在配偶的范围内。因为人的性行为不仅涉及个人生活,而且会产生对他人(夫妻、父母)和社会的影响,性爱不是性器官的相爱,而应是两心相悦相许,需要承诺和奉献。每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决不应仅仅出于生理冲动而轻率采取性行为。
2.自觉抵制“黄色”诱惑
社会要对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适宜其年龄特点的读物和影视作品,应在净化文化市场的同时,教育青少年主动自觉地抵制淫秽、色情、暴力的信息。色情文化传播宣扬的是无感情、非人格化的性行为,脱离了正常健康的人类性爱,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和垃圾。任何过多地宣传性的满足方式和默许青少年可以有性行为的态度都是不妥当的。青春期是性道德的学习训练期和实践期,应学会在正常的男女交往中锻炼自己良好的性适应能力和性抑制能力,培养接受成熟爱情的积极力量,防止性越轨行为的发生。
3.发展正常的异性交往
异性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提倡青少年异性集体交往,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反应正常化。可消除对异性的好奇和神秘感,促进相互间了解,培养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使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学校或社会应积极组织青少年的文娱、体育及各种社会科技活动,满足少男少女的交往需求,减少个人接触的兴趣。集体交往可以使少男少女性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使性心理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