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ne
中文别名 :粉刺
痤疮(acne),又称粉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发病年龄较早。发病率为80%~90%。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个别患者可迁延至30岁以上。临床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和炎症等因素有关。青春期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目前国际改良分级法将痤疮分为4度、4级:
1.轻度(Ⅰ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
2.中度(Ⅱ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
3.中重度(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病灶数51~100个,结节少于3个;
4.重度(Ⅳ级):结节性、囊肿性或聚合性痤疮,伴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多于100个,结节或囊肿多于3个。
转诊指征:如形成结节、脓肿、囊肿或瘢痕等多种形态的损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或瘢痕,严重者呈橘皮脸时及时转诊。
1.局部治疗
(1)外用药物
1)外用维A酸类药物
具有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分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及抗炎的作用,还具有控制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改善痤疮瘢痕等功效,和抗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加相关药物的皮肤渗透性。外用维A酸类药物是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
目前常用的外用维A酸类药物包括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如0.025%~0.1%全反式维A酸霜或凝胶和异维A酸凝胶;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如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避光。
2)过氧化苯甲酰
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的作用。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外用抗生素。
3)外用抗生素
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或氯洁霉素等配制的外用制剂。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联合应用。
(2)化学疗法—果酸治疗
1)作用机制
是通过干扰细胞表面的结合力来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调节皮脂腺的分泌,同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黏多糖增加及促进组织修复。
2)治疗方案
应用浓度20%、35%、50%、70%的甘醇酸(又名经基乙酸,来源于甘蔗)治疗痤疮,视患者耐受程度递增果酸浓度或停留时间。每2~4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疗效。对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均有效。治疗间期注意防晒。
(3)物理治疗
1)红蓝光治疗
适用于轻中度患者。红光[(633±6)nm]有消炎、缩小毛孔、去痘印作用;蓝光[(415±5)nm]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抑制油脂分泌的作用。每周2次,红光、蓝光交替照射,共8次为一疗程。
2)光动力治疗
适用于中、重度痤疮。先外用5-氨基酮戊酸(ALA),富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经血红素合成途径产生光敏物质原卟啉Ⅸ,再经红光或蓝光照射,产生单线态氧,起到靶向抑制皮脂腺分泌、改善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疏通毛孔、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促进修复作用。7~10天1次,3~5次为一疗程。
3)激光疗法
多种近红外波长的激光,常用于治疗痤疮炎症性皮损,根据皮损炎症程度选择适当的能量密度及脉宽,4~8个治疗周期,每次间隔2~4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有助于炎症性痤疮后期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2940nm激光、10 600nm激光)对于痤疮瘢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临床应用时建议选择小光斑、较低能量和低点阵密度多次治疗为宜。
(4)其他治疗
1)粉刺清除术
可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选择粉刺挤压器挤出粉刺。挤压时,注意无菌操作,并应注意挤压的力度和方向,用力不当,可致皮脂腺囊破裂,导致炎性丘疹发生。
2)囊肿内注射
对于严重的囊肿型痤疮,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混悬剂+1%利多卡因囊肿内注射可使病情迅速缓解,每1~2周治疗1次。多次注射时需预防局部皮肤萎缩及继发细菌性感染。
2.系统治疗
(1)维A酸类药物
常用异维A酸、维胺酯口服,具有显著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并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
1)适应证
①结节囊肿型痤疮。
②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中、重度痤疮。
③有瘢痕或有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
④频繁复发的痤疮。
⑤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
2)口服剂量
维胺酯每天75~150mg;异维A酸0.25~0.5mg/(kg·d)。痤疮基本消退并无新发疹出现后可将药物剂量逐渐减少至停药。疗程视皮损消退的情况及药物服用剂量而定,通常应≥16周。
3)不良反应
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特别是口唇干燥。较少见可引起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及眼睛受累等,通常发生在治疗最初的2个月,肥胖、血脂异常和肝病患者应慎用。长期大剂量应用有可能引起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故儿童尽量不用。异维A酸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女性患者应在治疗前1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内严格避孕,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意外妊娠,则必须采取流产处理。此外,异维A酸导致抑郁或自杀与药物使用关联性尚不明确,因痤疮本身也会导致患者产生自卑、抑郁,建议已经存在抑郁症状或有抑郁症的患者不宜使用。
(2)抗生素类药物
1)适应证
①中、重度痤疮患者首选的系统药物治疗。
②重度痤疮患者,特别是炎症较重时早期阶段可先使用抗生素,再序贯使用异维A酸,或异维A酸疗效不明显时可以改用抗生素治疗。
③痤疮变异型如暴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
常用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以及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2)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应规范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通常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的剂量为100~200mg/d(通常100mg/d),可以1次或2次口服;四环素1.0g/d,分2次空腹口服;红霉素1.0g/d,分2次口服。疗程6~8周。
3)注意事项:抗生素治疗痤疮时应注意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措施包括:
①避免单独使用,特别是长期局部外用。
②治疗开始要足量,一旦有效不宜减量维持。
③治疗后2~3周无疗效时要及时停用或换用其他抗生素,并注意患者的依从性。
④要保证足够的疗程,并避免间断使用。
⑤痤疮丙酸杆菌是正常皮肤的寄生菌,治疗以有效抑制其繁殖为目的,而不是达到完全的消灭,因此不可无原则地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更不可以作为维持治疗甚至预防复发的措施。
⑥有条件可监测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⑦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可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产生。
⑧有条件可联合光疗或其他疗法,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4)不良反应,包括较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前庭受累(如头昏、眩晕)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狼疮样综合征,特别是应用米诺环素时。对长期饮酒、乙型肝炎、光敏性皮炎等患者宜慎用或禁用。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于16岁的患者,此时可考虑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激素
1)抗雄激素仅针对女性患者,适应证为
伴有髙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如皮疹常好发于面部中下1/3,尤其是下颌部位;重度痤疮伴有或不伴有月经不规律和多毛;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常规治疗如系统用抗生素甚至系统用维A酸治疗反应较差,或停药后迅速复发者。
药物选择、剂量、疗程及注意事项:
①避孕药
是抗雄激素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目前常用炔雌醇环丙孕酮和雌二醇屈螺酮等。炔雌醇环丙孕酮每片含醋酸环丙孕酮2mg加炔雌醇35μg,在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每天服用1片,连用21天,停药7天,再次月经后重复用药21天。
口服避孕药的起效时间需要2~3个月,通常疗程>6个月,一般要求皮损完全控制后再巩固1~2个月再停药,停药过早会增加复发的概率。口服避孕药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静脉血栓或心脏病病史、年龄>35岁且吸烟者。相对禁忌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哺乳期妇女、乳腺癌及肝癌患者。
可能的不良反应有:少量子宫出血、乳房胀痛、恶心、体重增加、深静脉血栓及出现黄褐斑等,在经期的第1天开始服药有利于减少子宫出血。体重增加与雌激素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使用含屈螺酮的避孕药会减少该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服药期间要注意防晒,以减少黄褐斑的发生。
②螺内酯
商品名:安体舒通,是醛固酮类化合物,也是抗雄激素治疗常用的药物。推荐剂量每日1~2mg/kg,疗程为3~6个月。不良反应有月经不调(发生概率与剂量呈正相关)、恶心、嗜睡、疲劳、头昏、头痛和高钾血症。孕妇禁用。男性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乳房发育、乳房胀痛等症状,故不推荐使用。
2)糖皮质激素
短疗程、较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控制重度痤疮患者的炎症。
①暴发性痤疮:泼尼松20~30mg/d,可分2~3次口服,持续4~6周后逐渐减量,并开始联合或更换为异维A酸。
②聚合性痤疮:泼尼松20~30mg/d,持续2~3周,于6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③生理剂量泼尼松5mg或地塞米松0.75mg,每晚服用,可抑制肾上腺皮质和卵巢产生雄激素前体。对于经前期痤疮患者,每次月经前7~10天开始服用泼尼松至月经来潮为止。
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包括激素性痤疮或毛囊炎,使病情复杂化。
3.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常用的中成药如清热暗疮胶囊、芦荟珍珠胶囊、丹参酮胶囊、清热解毒软胶囊、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等。
(2)外治及其他疗法
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皮损,起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中药面膜、耳穴贴压、耳尖点刺放血、针灸、火针、刺络拔罐。
4.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
Ⅰ度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治疗。首选外用维A酸类药物,必要时可加用过氧化苯甲酰或水杨酸等以提高疗效。
Ⅱ度治疗:通常在外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外用抗菌药物,如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增加使用口服抗生素,配合红蓝光照射、光子、果酸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
Ⅲ度治疗:常采用联合治疗,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抗菌药物。对有适应证并有避孕要求的女性患者可选择抗雄激素药物治疗,个别女性患者可考虑口服抗雄激素药物联合抗生素治疗。可联合红蓝光及光动力疗法、光子治疗等。效果不佳者可单独口服异维A酸治疗,也可同时外用过氧化苯甲酰。
Ⅳ度治疗:口服异维A酸是一线治疗方法。对炎性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采用系统应用抗生素和外用过氧化苯甲酰联合治疗,待炎症改善后改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联合红、蓝光、光动力疗法。